谷/span然而,赵匡胤的这个提议一出,顿时就遭到了以他的亲弟弟赵光义为首的群臣的反对。
首先是起居郎李符的上疏反对。
李符的理由很牵强:“汴京有汴渠,有江淮每年数百万斛的漕米,都城数十万兵马皆仰于此,迁都牵一发而动全身,天下未定,群狼环伺,不可!
铁骑左右东厢都指挥使李怀忠亦提出谏言:“吾大宋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安固已久,岂能动摇根本?”
再然后,以宰相赵普为首的文武群臣也强烈反对。
说出来的柬言,大体上都差不多:“天下未定都城乃大军中枢,脚不可轻动,动则军心不稳,大不吉。”
晋王赵光义,是赵匡胤的胞弟,深受这些大臣的拥戴和太后的怜爱,又是大宋主要的军事统帅,同时还是当初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主要操作者,他的羽翼早已丰满。
因此,晋王赵光义的意见,相当的有份量。
见时机已经成熟,赵光义跳出来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安天下者,在德而不在险啊!”
这句话说的虽然空洞却极为漂亮,一时之间,引得朝中腐儒赞誉有加。
赵匡胤心心念念的迁都之议,一时之间,就蕴酿成了一场拉锯战。
从最初的提议到后来的迁延不绝,朝议拖拖拉拉,一议就是数月。
赵匡胤实在没想到,黄袍加身的时候他说句话一呼百应,而现如今,只不过是一个迁都,却用了这么长的时间都无法说服群臣。
他也不是笨人,知道这里头有两个人最为关键,一个是宰相赵普,一个是他的胞弟赵光义。
这两个人都是他极为器重之人,一人是他的肱骨之臣,一人是他的骨肉至亲,这两个人不支持他,他的心一下子就凉了。
他预感到了,他自己这辈子也许都无法实现迁都洛阳或长安的愿望了。
失望之余,发出一句长叹:“患不在今日,自此去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英明而又心慈手软的赵匡胤,为了顾全大局,迫不得已即将要作出了一个灾难性妥协的时候,内侍来报。
“启禀圣上,江南国主李煜派出的使者丁晓剑到了。”
赵匡胤顿时恍然。
早在半个月之前,他就已经收到了线报,早就得知李煜派出了一个阵容强大使团出使大宋。
至于究竟为何而来?尽管他的线人很多,可是这一次却怪了,没有一个线人能替他搞清楚,李煜心血来潮派出的这个使团所为何来?
“丁晓剑?
这个名字很陌生啊!
此人好像并非南唐肱骨重臣吧?他何德何能竟然能够成为正使?”
内侍还行,得亏前来禀报之前已经对丁晓剑有所了解。
于是直言不讳的回道:“回禀圣上,这丁晓剑是一位僧人。”
“僧人?
这李煜!这是黔驴技穷了,派一位僧人,想要来渡朕吗?
那朕倒要好好看看了,看看他派来的这丁晓剑,究竟何德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