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花这时还只是个七岁的牧羊小姑娘,正赶着羊群回家,兜里揣着给阿娘摘的野酸枣。
“小花回来啦,赶紧去跟大姑问个安!”姐姐李大花端着一筐热腾腾的红薯,正从厨房往正屋走。
大姑是李小花父亲的姐姐,听说嫁给了镇上的王裁缝,日子过得红火丰裕,是父母口中的能人。大姑很是照顾李小花一家,替哥哥觅了酒店学徒的的工作,还经常给家里捎来各种东西。
李小花见到一身鲜亮整齐衣服裹着微微发福的身材,白嫩圆脸,脑后梳个整齐发髻的大姑时,心里很是开心。
大姑两眼含笑望着李小花,拉过她的小手,上下打量一番,转头对李小花父母说到:“大半年不见,小花又长高啦,也俊啦!”小花从口袋掏出一把青红相间的酸枣,一双小手捧给大姑:“大姑,您吃枣。”
大姑直夸小花懂事,眼睛里盛满了笑意,暗暗点了点头,对小花父母说到:“孩子们越来越大了,家里吃饭的人越来越多。我寻思,大花要照顾一家老小事务,脱不开身,不如让小花跟我家去,跟我家学学裁缝织补手艺,近几年虽然没有工钱可拿,将来也好嫁户好人家,咱们家里负担也小些。”
小花父亲一向老实巴交,望了一眼母亲,眼里露出一丝兴奋,一丝不舍,犹豫了一下说:“这事得问过小花她娘,还有小花自己。”
小花娘面有病容,抬眼宠爱地望了望小花,又低头看看正在怀里啃红薯的三岁小儿子,叹了口气,说道:“这是大姑顾念我们家。自从生了这个最小的小四,我就经常下不来床,家里事情多亏了大花帮我操持,小花和小四都是大花帮我带的。我竟是顾不上。大姑若是肯帮我带小花,那自然是千好万好的,学个好手艺,将来也有一技傍身。”小四是李小花弟弟的乳名儿。
李小花对这些事不懂,只听说可以离开小山村,去镇上看看,那真是又好玩又有趣的去处。哥哥自从去了镇上酒店当学徒,偶尔回家来,吃饭、穿衣、说话都是比村里人强上一点。何况又是去至亲的大姑家,哪有不肯的。
午饭过后,小花娘替小花重新梳了小辫,整了整衣服,拿湿毛巾擦了擦小手和小脸,反复叮嘱,要多注意身体,听大姑的话,要诚实勤快,少说话,多干活,有空了回家看看。
临别之时,大姑牵着小花,走出了小山村。李小花一步三回首,看着父母,姐姐和弟弟远去的身影,眼泪还是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到了傍晚,大姑和李小花终于赶到了三十里开外的镇上。小镇不大,听大姑说,镇子名称铜山镇,因为镇子附近有座铜矿山而得名。也因着这铜矿,这偏僻的小镇上也有了一些来往的商贩、矿工,汇聚了一些人气。大姑家的裁缝铺,也因此有了一些生意,日子比普通的农户人家过的好了许多。也因为生意好,姑父姑姑越来越忙,这才有了寻找些帮手、帮忙做些杂事的打算。
李小花之前拜年的时候也来过大姑姑家,对大姑父和两个表哥也算熟悉,适应下来也还算好。除了小孩子初离开父母,夜里想家之外,呆的倒还算适应。平时早起帮助大姑姑准备早饭,打扫卫生,烧水、跑腿等。
这样日子过了大半年,有一天,裁缝铺里来了一位李小花村子里的邻居,告诉大姑和李小花,小花她娘病重了。大姑急得铺子里转了几圈,带着小花,去到镇上的药材铺,找到药材铺老板张大夫,请他去李家村给小花她娘看病。张大夫犹豫了半天,跑到后堂呆了一会儿,出来同意跟着大姑去李家村了。
张大夫年纪甚轻,约莫20多岁,不是本地人,讲着一口官言。但听大姑说,张大夫一身医术甚好,才来镇上一两年,找到他看病的人,基本是药到病除。“神医”的名声也慢慢起来了。
果不其然,张大夫给小花她娘看完病后,开了药方抓了药,小花娘的身子一天好过一天,竟能下床,彻底好了。
自此,大姑经常在小花耳边唠叨:“小花,张大夫也算是咱家的恩人,以后要多恭敬。”有送去张大夫家的布料、衣裳等,大姑也带着小花一起去。慢慢也就熟悉了张大夫一家。原来张大夫有个妻子,已经怀孕即将临盆。因此也需要一些婴儿衣服,有些活计或者布料,正好找大姑采购。不多日,张大夫妻子生了个白白嫩嫩的小宝贝,小名垚哥儿。李小花因想念自己弟弟,有空时也经常上门,逗耍垚哥儿。张大夫妻子气质温柔,家中摆有一些书籍,有空教垚哥儿认字,李小花也跟着学了一些字。
日子一天天过去。这样过了两年多。这天早上刚开门,大姑正要去带小花去张大夫家送几套做好的婴儿衣裳,恰时另有客户上门,大姑便让小花自己把衣裳包袱送去张大夫家。
因为天气尚早,街上并无行人,好在张大夫的药材铺离裁缝铺也不远,就在街口转角的地方。小花背着包袱走到药材铺门口,发现药材铺大门敞开,但张大夫并不在。小花喊了几声:“张大夫,张大夫”,未有人回应。想是张大夫可能去别人家里看病了,于是转入后堂,准备去寻张大夫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