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每位考生均须参与投票,得票者多的获得该题胜利。三题中赢得两题者则成为最后的赢家。
两人身边分别站着一位小厮,用以监督是否作弊,再由两名婢女将誊抄好的第一道题目送至两人面前的书案上。
第一道题,就边关战争作诗一首,限时半柱香。
宇文祈看了看题目,脑海里立马涌现出战火连天生灵涂炭的悲凉景象。
神情一重,落笔如有神,写道:
“渡淮水,此去边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着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金城,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度日,驻马相看泪千行。”
作罢,笔落,抬头看向对面的女人。
叶知秋看到题目,有些头大。
不管是在新代还是在这个时代,她都没有经历过战争,脑子里所有关于战争的景象都是在电视剧电影文学诗词等里面看到的。就算是最后用辞藻堆砌出了诗词,那也一定失真,没有真情实感的诗词是绝对无法让读者产生共鸣的。
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传达不了所想要表达的情感,自然算不得一首成功的诗。
宇文祈与她不一样,祖祖辈辈一直生活在这个战乱的时代,读书习文等用到的也都是古言,作起诗来势必更有心得更加得心应手。更何况,她本就非等闲之辈。
既然自己写行不通,那她就只有借鉴下唐诗三百首了。
拿起粗大还不太习惯的毛笔在纸上写道: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山海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羌南终不还。”
她将“玉门关”改为了现在的“山海关”,将“楼兰”改为了大邑国最大的敌国“羌南”。
叶知秋歪歪斜斜写完,满意地直起身子,看到对面的宇文祈正盯着自己看。到底是“抄袭”的,她有些心虚。可一想到大邑千千万万无法上学虚度时光,急需改革的孩童,便又重新挺直了腰板。
她不能输,就算为了这些孩子,她也一定要坚定不移将教育发展下去。
或许有人会说,换别的人做了院长一样可以让孩子有学上,但这关乎孩子,关乎百姓,更关乎国家,她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勤思学院如今有太多人关注,若是出现什么问题,那往后想要在大邑其他城市再想开展怕就难了。所以,在运转还不成熟前,她是绝对不会放心将学堂交给别人管的。
更何况还是只见过一面的人。
本需半柱香完成的诗句,最后两人皆在短短时间内便已完成,这让在场之人无不感到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