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再加上个有没有车房,这不就是后世标准的相亲三连问吗?
“小子年十六,自小便是孑然一身,未曾知晓父母之下落···”
张恢长哦~一声,见韩睿一副夸张的抗拒脸,赶忙转移话题道:“年十六,想来还未取表字吧?”
“不曾。”
点点头,张恢负手走下首位,踱步呢喃道:“难得有后生如此伶俐,真让人心痒啊···”
继而,像是想起什么般愣在原地。
长叹一口气,张恢摇摇头,径直走向堂后。
片刻之后,张恢回到前堂,身后跟着两个下人,合力抱着一个木箱。
等下人将木箱放在地上,张恢上前将其打开,看向韩睿。
韩睿微微起身,就见近百只竹简,整齐的码放在箱中。
疑惑间还没来得及询问,张恢就开口道:“此乃老夫家藏之书,乃前朝李相国所注释之《商君书》。”
而张直,则早在看到那个箱子时,就将眼睛睁的铜铃一般大了!
“韩生未曾蒙学,老夫以为大谬!”
“此等文才,自当熟读先贤殿籍,以报君恩才是。”
韩睿听着张恢口中的话,目瞪口呆的看向箱中竹简···
秦相李斯!
那个与奸宦赵高合同篡改遗诏,赐死公子扶苏、大将军蒙恬,扶胡亥上位的法家人物!
荀子门徒是也!
任意一个身份拿出来,都完爆李二殿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任何一个!
师从荀子习得帝王术后,李斯入秦为官,一步步爬到廷尉的地位。
几乎可以说,秦统一天下的每一个决策,都和李斯脱不开干系!
以郎官之身,劝说嬴政扫灭诸侯,成为长史;进言‘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六国君臣’,得位客卿;后尚书《谏逐客书》,阻止吕不韦驱逐六国客卿,被始皇帝赏识,任为廷尉!
天下统一后,又议定尊秦王嬴政为始皇帝之事;制定礼仪制度,拜为丞相!
而后主张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兵器,坚持郡县制以巩固中央集权——始皇帝十二铜人就这么来的!
主张焚烧《诗》《书》等诸子百家典籍,禁止私学以加强思想统治——焚书坑儒的真实版本!
后世所有与秦相关,寻常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几乎都出自李斯的建议!
更别提张恢送给韩睿的,还是他注释的《商君书》,几乎可以称之为汉室的禁书了!
拿起竹简翻看一番,根本看不懂上面的字···
放下竹简,韩睿孤疑道:“大人藏前朝李相国之书···怕是有些犯忌讳吧?”
万一因为收下这些书被砍头,韩睿哭都没地儿哭去!
闻言,张恢却是笑着摇了摇头,心中对韩睿的评价又多了一层加分项——小心谨慎,善于揣摩圣心!
“自先帝颁布《挟书律》,天下就没有因言治罪的事了。”
“法家乃朝堂认可之正学,《商君书》又为法家经典,没什么犯忌讳的。”
“至于此书~老夫亦曾特地告与陛下知,韩生自可安心收下。”
闻言,韩睿放下心中担忧,朝张恢深深一拜:“老大人赠书之恩,小子没齿难忘!”
早在云中时,韩睿就见过栾毅为了看一本真假不知,相传是姜子牙所着之《司马法》的兵书,低声下气的去求一个小军官,甚至愿意出百金,只为了借来看一眼!
猜猜最后怎么着?
不借!
哪怕栾毅爷爷是郡守,哪怕他出了足足一百金,人家也不借!
在这个世代,根本不讲什么‘知识应该流通’,而是讲‘自家儿习自家言,习得货与帝王家’!
要是把书给别人看了,那自家孩子还怎么独占鳌头?
就是因为这个病态而自私的想法,汉初还大量存有的诸子百家典籍、各路兵法、民间野史等,均在后代失传。
在这种情况下,张恢却依旧肯将珍藏的,身为法家先贤的李斯所注解之《商君书》送给韩睿,说是再造之恩也不为过!
韩睿这番大礼,自也是发自内心的感谢。
不说这书自己看了有没有用,光是拿去卖了都能值好多钱!
李斯所注《商君书》,几乎可以确定天下独此一本!
卖家市场,韩睿说多少,这本书就值多少钱!
当然,韩睿也不敢将皇帝的师祖送给自己的书拿去卖。
但光是这本书的经济价值,就足以让韩睿感怀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