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夫子提倡有教无类,据闻其有弟子三千,但是出名的只有七十二人。孟子亦是在稷下学宫担任祭酒,弟子甚众,但是他们所谓的王政,终究没有任何一国的国君采纳。似孟尝君田文亦是这般,其有门客数千,为其游说,为其鼓吹,以造声势,故而薛公之名名满天下。”
“卢医,寡人希望你能跟孔子一般,广收弟子,传承医术。如此一来,不仅能医治更多的人,更能让卢医你自己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唱!千百年后,依旧会有你卢医的传说,人们可能会将你当做伏羲、神农氏一般的存在,敬若神明!岂不美哉?”
秦越人听得怦然心动。
过去,他只以为孔子、孟子能获得这偌大的名气,盖因位列诸侯之贵宾所致,未曾想竟是其一众弟子鼓吹出来的。
想想也对。
在这个时代,孔子、孟子的学说并不受诸侯的待见,就跟薛公田文的名气很大,但是徒有其表一样。他们只会礼遇这样的人,看重其名望,千金买骨,但不会真的重用。
无论什么学说要想真正发挥作用,都要看有没有受到国君的重用。
而国君是否采纳一种学说,也要视其是否符合自己的统治需要,是否能够巩固自己的统治,使自己的国家强大。
春秋战国那个时期,诸侯争霸,哪个国君不想富国强兵,以称霸中原?
可是孔子、孟子的儒家学说在这个动乱争霸的年代,无法符合当权者的需要。它主要是讲君主要以仁义治国呀,个人本身要遵循君子的道德标准呀等等。
在这个大争之世,是达不到当权者想要富国强兵、称霸中原的目的的。
而法家的思想主张以法治国思想,树立国君的权威,对于整顿国家秩序、发展生产力非常有效。看看秦国通过法家代表商鞅、韩非子的改革,迅速发展壮大,蚕吞六国,统一中原就可见一斑。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会继续采用它的缘故。
春秋无义战,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
战争繁多,但都不是义战。周天子是想推行孔子的儒学,但他没有这个能力,而任何的文化都是为当权者服务的。
而列国的君王,强的想并吞弱的,弱的在千方百计防范灭亡,那里还能接受孔子的儒家学识呢?
一旦到了统一的前堤下,统治者要维护自己的地位,又想起要人们来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天下,就又开始尊孔了,这也是必然的结果!
简而言之。
儒学讲究仁、孝、礼、法、信,当时的环境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首先,诸侯称霸,士大夫僭越,周天子没有任何约束力。例如春秋霸主,韩赵魏三家分晋。
这不符合礼。
其次,为了夺权争利,父子兄弟之间相互攻杀,例如,齐桓公姜小白与兄弟姜纠之间的攻杀。
这不符合孝。
再者,大争之世,任何诚信都不值得去相信,例如,张仪诓楚怀王。
这不符合信。
这些的共同点都不符合礼法仁。
而儒家的道理不能帮助诸侯士大夫争夺利益,所以没有用处。
儒家思想善守不善攻,稳定人心用儒,非常时期用法。
这也是因地制宜。
而被秦王荡这般游说,秦越人更加难以推辞,只能接受了。
谁不爱慕虚荣?
所谓淡泊名利的人不是没有,但是少的可怜,而且也只是淡泊名利而已,对于名利还是较为看重的。不为名,不为利,秦越人为何出仕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