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这……这太强人所难了。”老铁匠苦笑道。
闻言,秦王荡沉思了一下,又道:“那这样,寡人给你们增派一些人手。两天,寡人必须要看见三千多副马镫与马蹄铁,多多益善!”
“唯!”
秦王荡随即走出作坊,全旭当即迎了上来。
“全旭。”
“臣在!”
“你带着兵马将这座作坊给寡人团团围住,没有寡人的手令,闲杂人等不得入内!里面的工匠,不得随便踏出作坊半步,不得与外界接触。违者,杀无赦!”
“唯!”
全旭应了一声,又不禁有些困惑地问道:“王上,你为何这般对待这些工匠?”
“全旭,不该问的就别问太多。”秦王荡意味深长地笑道。
“嗨!”
秦王荡之所以将这些工匠召集起来,并一一进行登记造册,对作坊进行封锁,更是软禁了这些工匠,其实是大有深意的。
马镫与马蹄铁这两样东西,很容易制作的,别人想要仿造一点都不难。但是,现在秦王荡还不想将这两样东西泄露出去,月氏人知道了便罢,大不了将月氏彻底打残了,让他们再无翻身之日。
而一旦泄露出去,被山东列国知晓秦军的这一“秘密武器”,就极有可能被仿制,然后投入到战场上。尤其是赵国、燕国,这两个国家的马匹可不少,一旦制作出马镫与马蹄铁,将会给秦军带来不小的阻力。
当然了,这两样东西早晚会有暴露的那一天,不过绝不是现在。至少秦王荡还想用马镫与马蹄铁作为秘密武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装备了马镫与马蹄铁的骑兵的恐怖之处。
华夏的骑兵,早在商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
西周时期仍保持着殷代单骑的传统。
春秋时,晋大夫赵旃曾以良马二,供他的叔父与兄弟做单骑,救了他俩。
郑大夫子产听说诸大夫想杀公孙黑,忙从外地乘单骑而归。
鲁大夫左师展也想乘单骑从齐回国。可见,春秋时也有单骑的习惯。
骑术虽然在殷代已经出现,并经历宗周、春秋数百年,但却没有发展成为大规模骑兵部队,这是有深刻社会根源的。
首先,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民族,殷周社会的组织形式是个集政治、经济和军事为一体的农村公社制度。
农耕民族的保守性,农村公社的封闭性都没有为大规模的骑兵的出现提供必要的社会物质条件。
其次,上古时代的战争还保存着“结日定地“的原始形式,在大平原上排好方阵进行决战,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一次性的冲击。
在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战争,骑兵的威力还不如车兵,一车当十骑,十骑当一车。
所以在车兵盛行的时代,骑兵派不上用场。
其三,骑兵是一支灵活机动的力量,擅长散兵作战,可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
而春秋时的战争规模小,时间短,机动性差等特点处处限制着骑兵的发展。
其四,骑兵要求将士有高超的骑术和良好的个人技艺。这对于非游牧民族来说,是需要长期训练和培养的。春秋时那种“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的民兵制,也培养不出具有专门技艺的骑兵。
所以尽管殷、周时代中国已有单骑出现,但它始终未能转化为大规模的骑兵。
战国时,由于农村公社瓦解,民兵制为常备军制所取代,由于战争规模和战争方式的转化,大规模野战和围城战的频繁发生,要求部队具有快速、灵活和突击性,这就促进单骑迅速发展成为骑兵。
值得一提的是,华夏是世界上较早拥有骑兵的国家之一。
早在春秋时代以前,列国之间作战的方式,以车战为主,步兵仅起辅助作用,兵车的数量多少成为军事实力的象征,基本没有骑兵这一兵种。
到春秋时期步兵开始兴起,军队成为车步并重,各国的军队中有了少量的骑兵,同战车步兵混编,仅是一种无足轻重的辅助力量。
到了战国时代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战术的多样化及同北边游牧民族的战争需要,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这才正式登上战争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