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在艾丝特湖地洞穴存有目击记录的甲壳种,被学者们命名为葵盾蟹。葵盾蟹被认为是大名盾蟹的一种。其个性极为谨慎,当感到威胁时,通常选择隐蔽或是绝对防御的策略。这使得人们难以发现踪迹,许多书面记录无法得到佐证,一段时间内的目击数量甚至少于某些特异个体,直到最近才被列入新种属可能。
通过对葵盾蟹的甲壳样本进行年代分析,有研究人员认为他的寿命可能非常长久,远远超过一般盾蟹类的甲壳种。在他们漫长的生长过程中大概经历过无数次换壳,直到选中稀有的白一角龙头壳为止。
盛产某种硬质晶体的洞穴是葵盾蟹主要的活动范围。与大名盾蟹坚厚的蟹钳不同,葵盾蟹钳部非常脆弱。为了进行有效的防御,葵盾蟹会攀住洞穴内的特产晶石,用其装饰双钳,以弥补自己最大的弱点。
一只成年葵盾蟹经过长久的岁月,双钳与晶体已经完全密合,一旦葵盾蟹发怒,晶石即呈现为金色。当然,石头本身不会变色,但由于其优秀的折光率,猎人们甚至能透过晶体观察到钳部剧烈的血液流动。处于这一状态下的晶石性状变得不太稳定,受到冲撞很容易迸裂,从而引发爆炸。
像这种带有强烈爆炸属性的生物的确是一个好选择,只不过钳子上面的晶体似乎是消耗性的,如果收来当召唤物的话。晶体的恢复周期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事情。
肖辛默默的将这种生物列为了待考察物种,不管怎么说,这种生物的潜力还是蛮大的。
而相对上面那个主爆破的家伙来说,镰蟹攻击倒是中规中据的,而且发展方向也不少。
镰蟹作为甲壳种,比盾蟹更专注于对环境的适应力以及确保自身安全的本性。他们能够在各种地方安家落户,不过通常会选择阴暗潮湿的场所。
相对于盾蟹中的巨大个体大名盾蟹,年龄增长到一定程度的镰蟹被称呼为将军镰蟹,这种称呼源自西奇国,据说是因为镰蟹那威风凛凛的外观。但实际上,镰蟹是一种非常狡诈的怪物,它们经常依靠利爪攀附在洞穴的天花板上来袭击猎物,或者利用高低差喷射水柱来使得对手无法近身。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镰蟹那极其锐利的镰状双螯,没有强固的防具护身者经常会败在其一闪之下。
武镰蟹的体表带有金属光泽的银色,同样与其食谱有关。对比原种,武镰蟹的双螯关节有一些畸变。攻击状态下,与双举长镰扑向怪物的原种不同,其左肢向内弯曲折叠架起,形似“盾牌”,其右肢向外部伸出,以身体重量向猎物发起短距离冲刺。虽然这一攻击方式极具杀伤力,但也必须消耗大量能量,尚不明确是否是原种的进化方向之一。有趣的是,这一独具鲜明特点的攻击方式,也被一些天才的工匠借鉴,成为武器发明的灵感来源。
作为甲壳种,武镰蟹的高智力也值得一提,猎人们会在其攻击招式上发现不少似曾相识的痕迹,这恐怕就是怪物们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高智商的确可以减少很多的麻烦,自从大怪鸟进化到黑狼鸟之后,那样神经质的冲动倒是很少发生了,对于一些命令也可以完整的去执行。
大名盾蟹虽然十分听话,但是稍微复杂一些的命令就无法完整执行了。
况且岩蟹还有传奇一般的红莲岩蟹,在砦蟹袭城潮中被发现,被定名为“红莲”的独行种。身体里积蓄着高温与易爆性,与原生种背负的头骨外形不同,但应该同样来自于某种巨龙。
学士们分析,红莲砦蟹很有可能生活在火山地带附近、却有着在海边陆地上徘徊的习性。不过由于这一类个体体内积蓄惊人的热量,甚至让人感觉那就是从熔岩中诞生的怪物,所以得到了专有的异名“红莲”。毕竟同为甲壳种,生活在火山附近的镰蟹就没有类似的体质。
红莲砦蟹的目击情报少于原生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在困扰着研究人员。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除了体内那已经足以称之为异常的高温,过于不可思议外,红莲种究竟是原生种的变异产物还是完全另一个品种,至今为止尚未有定论。
被确定为又一独行种的“铠岩”砦蟹的首次目击记录实际先于红莲砦蟹。两者外形的高度相似,一度被认为是同一怪物。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出现在火山地带附近以及会用霸龙头骨作为背壳的这一不同的习性,更多是因为同样坚硬的外壳、温度会变化的特殊体质以及会喷射火焰的特性。但是没多久,砦蟹“铠岩”就用它钢种的特性和极强的破坏力,给遭遇的猎人们上了生动一课。
尽管相对原生种有着不同的体质以及对房型审美的差异,铠岩砦蟹同样具有在海边陆地上徘徊的习性。铠岩砦蟹的目击记录非常稀少,有说法称,它们相对原生种智慧更高性情更为温和。除非行进的路线不得不途径人类城寨,才会用赤螯稍微清理一下。
这还只是蟹类…;…;
想着那些各有特色的甲壳种,肖辛默默的叹了口气,期待着这次能找到自己曾经的那些大名盾蟹。
毕竟杀戮值在开启一个召唤种的时候需要消耗的点数是正常情况下的十倍。
3000听起来好像很多的样子,但是用来召唤大怪鸟最多只能召唤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