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管理方面也有了合适的人选,这个人是城里的吴大哥帮春根物色的人选,是他的一个老同学。
这位大哥之前是在城里的一所学校里面管后勤。现在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年龄段,基本没有提干的可能性了。
他又有点不甘心。正好和吴大哥同学聚会的时候说起这些,吴大哥就向春根推荐了这个人。
他的管理方式不一定能适合春根工厂的模式,但至少可以帮忙制定一些初步的管理条例。
这几位人选不一定是最佳的人选,但现阶段也只能先这样报给日方确认了,以后如果有更合适的人选再更换也不迟。
合资企业也好私营企业也罢,就是这点比较方便,不管是什么职务,你能适应就干;一旦你的能力不被认可或者是出现了更合适的人选,那企业方面有权利随时更换。
比起这几个管理人选,更让春根伤脑筋的反而是那4000名缝纫工人。
以前只要是春根工厂招工,报名的人一直都是络绎不断,从来没为这个事情发愁过。
但是这次不一样了,一个是需要的工人人数太多,另外本地的适龄女工也确实不足。勉强收了1000名工人之后,这两天来报名的人少之又少,昨天一整天就收了一名工人。
“这样下去了不行,速度太慢了。小亮子这两天咱两这方面多想想办法,必须保证招到4000名工人。估计很多都是新手,接下去还要安排进行培训什么的,时间可不怎么充足了。”春根听到二姐汇报的关于招工的情况之后,心里有点着急起来。
不光是合资工厂,现在东来制衣厂和衬衫工厂的工人数量也没有招满,加到一起还需要4千多人呢。新工厂年底之前就能投产,现在也只剩下不到4个月的时间了。
“周边几个镇去发发广告吧,或者去电视台问问看,能不能让他们帮忙给打打广告。现在也只能是尽量做到广而告之了。”小表弟认识电视台的一个编导,他首先就想到了电视台。
“大哥,我插一句嘴。周边几个镇咱是可以去招工,可问题是通勤怎么解决。这附近的人不管是骑摩托还是踩自行车,半个小时都能到家。可继续往外发展的话可就不行了,要考虑通勤问题了。”肖乾毕竟是管方向盘的,他考虑的也是实际问题。
“姐夫,要不去外地招呗,苏北和山东那边有很多富余劳动力。别说4千人,你就是招4万人也不在话下。”顾老三跑外的机会多,也结合自己了解到的情况给春根出着主意。
“大家近期去附近找找,有没有能够充当临时宿舍的房子,最好是能集中管理的那种。如果没有合适的地方,那就打听一下周围农户家里有没有要把房子租出去的。不管是附近的也好还是外地的也罢,只要是同意到咱厂里干活,咱们一律给安排住宿。前期条件只能是简陋一些了,等厂房工程结束之后,就找地方建造宿舍。”春根结合大家的意见,给出了自己的决定。
一时之间,新工厂的招工广告在电视台、广播站以及大小集市铺天盖地的展开了宣传,东来制衣厂门口又变得门庭若市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