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说观察使英明神武,有您在,我们什么都不怕了。”
“屁话!快跟上。”
叔婿两个此番前来关中,为的正是大宋四十年前喊的热火朝天的口号——比肩唐宋。
物质的变迁是客观的,哪怕关中现在已经变成了废土,可是在有心人眼中,这些都不算什么大问题。
这个北宋开国皇帝一心想要回来的地方,时隔一百年后,大宋要员的力量终于开始重返。
关中对于中国而言,相当于五脏六腑之于人。而燕云十六州对中国而言,那就是四肢,是武器。
消除大宋的外患,重新夺回基本盘势力。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虽然大宋朝中有很多人屡战屡败,不再相信有能够重回关中,再振大唐国威的那一天,可是还是有一帮人,明知山有虎,仍向虎山行。
章援希望这里可以成为军事重地,直到慢慢夺回燕云十六州,到时候再搬迁京都,重振大唐之威。
但是赵明诚,他主动重回西北,定然是有了十足的把握可以在这里立足。
关中作为基本盘,得关中便得天下。
赵明诚想做的事情,从来都没有寄希望于宋徽宗赵佶,他只是希望北宋可以多拖一点时间。
只要时间多了,他就有足够的时间在西北建立自己的基地,借收服燕云十六州,他可以掌控一部分军队。
另外,国都的变迁,不仅仅是因为战争,更有历史、经济、文化的因素。如今北方虽然不算哀鸿遍野,可是实在是人口锐减,荒土千里。
游牧文明分界线随着雨量线难移,早起北方由湿润气候变成半湿润气候,而东部平原大片原始森林竹简消失演变为耕地,农业逐渐饱和。
秦岭森林、黄土高原、北方水资源恶化,荒漠化加重,这些都使得重回关中成为了荒诞可笑的事情。
所以有时候赵明诚真的可以理解当朝一些反战派的意思。因为他们确实是站在现实的基础上考虑,重回关中根本不现实,即便是打下来了,镇守也不容易。
但是如果更清醒一点就应该知道,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即便是大宋朝想要偏安,可是北方游牧民族同样被恶劣的气候环境所逼迫,他们不得不南下。
这就造成了矛盾。要么等着被打,要么主动出击。
所以燕云十六州肯定是夺回来的好!
这是赵明诚支持章惇的做法的原因所在。
自唐结束,中国境内兴起的是民族主义,大唐鼎盛时期那种盛行的天下一统思想、四海为一的思想,已经从文人的脑袋里被抹去。
他们不再将他们的智慧用于统一,更多的是寄情山水。
如果说这世间真的有人懂得大宋文人的想法,这个人并不是赵明诚。而是李师师,她明白为什么文人都转去了勾栏瓦舍,不再推崇尚武之风,绝口不提战败之事。
不出去开疆拓土,每天都想着闺房里那点事,不正是逃避现实。
毕竟,只要这个人脑子没什么问题,面对这种局面,都不会认为收服关中,重铸大唐盛世是可能的事情。
相形之下,章惇和他的追随者们是彻头彻尾在赌国运的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