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房之中,灯影落下来,曾氏看着信封落款,也是惊讶不已,“以我对公公的了解,他此时万万不会替父亲说话。”
“你只管将信递给赵相公,他看了信自然明白。你如今怀了赵家的骨肉,他们就是看在你怀孕的份上,也不会说你什么。如果他要发脾气,那你就直接告诉你公公,将这封信递给你的人是我。”
曾氏自然犹豫。
“父亲的仕途,可全握在你的手中了。”
曾氏只好答应。
……
当赵府欢天喜地时,赵明诚却在凤翔之地组织并参与陇中一带独有的社火。马上就是新年了,社火是必须要闹的,这是文化传承。
人这一辈子,多有八十个春秋,少有四十个春秋。一年三百五十六日,这么多的日子里,只有这一天是欢欢喜喜的。
而人生之事,十之有八九是不如意的。
新年在这种境况下,就有着特殊的含义。
赵明诚在军器监做过事,制备弓箭的流程颇为熟悉,但是这火箭火炮的流程,那军器监监事死活不让他碰。
可是民间自有能人巧匠,早早做出了烟花爆竹。正月还没有到,赵明诚已经听到鞭炮哔哔剥剥的声音。
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换桃符,赵明诚却丢下两个怀有身孕的女人,挨家挨户找禁军推着推车给这些凤翔工匠们送酒送米。
这些西北人,也都是正经八百的汉唐后人,虽然现在日子过得穷了点,可是那都是异常精明的。
陕西人那素来是孔武有力外加精明多谋,他们自然不会白白收赵明诚的礼物。
这凤翔城中,给官府雕刻玉石的没有多少,技艺精湛的人早就收归朝廷所用,御前侍奉。是以凤翔城中,以木工行业中最出色的最受人尊敬。
因为他们这帮人给家家户户都修房子,上至朝廷外来要员,下至平民百姓。
这凤翔城里,有一个工匠,姓秦,名传书。曾考过科举,没有中,回来后就埋头做起了家中老本行——木匠。可是他不仅精通木匠工艺,对其他的手艺也爱学习。
在古代,工艺那是工匠们吃饭看家的本事,一般是不会外传的。
秦传书明着拜师大家都认定他肚子里没藏好心眼,不肯教授。如此他便只能暗访了。故意借着修东西为名,去看铁匠打铁,金匠造饰。这些偷学来的东西,让他了解了不同物质的不同属性,所以拆修起房屋来,那是相当的快。
久而久之,这秦传书的名号在凤翔那是响当当的。
如今年方四十,家中有一个美妻,育有两个儿子。他这正值壮年,有意传手艺给两个儿子,奈何都不愿意做个木匠,又想着读书做官。
正发愁呢。
快过大年了,人家家里天天哔哔剥剥响爆竹,可是他的家里两个儿子还是抱头念书。
秦传书心里头纳闷,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见有士兵推了一车东西放在院子里,经过打听,知道这是新来的军都指挥使赵明诚送的。
一推开门,左邻右舍本都是匠人,自然劝他来问一问为什么要送他们这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