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先随便做点东西,和这里的百工交流一下。比如织布机什么的。”
“织布机?”秦传书忍不住发出惊愕的一声。
众人惊讶的目光一齐看向赵明诚。
赵明诚肃容,“没错。以后南院会成为一个专门分明机器的地方,如今做的蒸汽机是新发明,织布机也是新发明,还有棉纺织机器?我们南院搞得是发明创新。要把旧有的工具改的更加先进。”
众人本来有很多疑问,却被赵明诚接下来一番话堵住了悠悠众口。
“这是官家的命令,也是我重回军器监的初衷。这一回我们制造新发明,不是为了讨官家欢心,是为了解民之困。原本需要十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如果只要一个人就能完成,那么生产出来的布料就越来越多。”
“制造的成本越低,价格也就越低。到时候谁都能穿得起衣服。原本种地需要用牛耕,可是如果我们制造出蒸汽机,不仅仅取代牛,而且速度更快,可以用一天的时间完成两头牛一个月的任务,那么田地必然丰产。”
“如果粮食多了,到时候粮米的价格就更低,人人都能吃得起饭。”
“我们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不可能到了我们这里就断了。恰恰相反,中国会越来越好,因为我们中国是频繁出圣贤、出人杰的地方。”
“地上的每一座丰碑下都是英魂,天上的每一朵云后都是圣贤。”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要做的事情。变法救不了大宋,那就搞发明,搞机器。我们用工匠的双手解决问题,总比等着让朝廷想出来个十全十美的法子更管用。”
这些工匠们本来就都是底层,听到这番话,他们的眼睛就像是黑夜里的明灯,一个个都亮了起来。
“我愿意跟着院事干。”工匠们抡起他们的拳头,胸腔里迸发出热情。
“我也愿意。”
大家伙纷纷都站了起来。
齐大柱眼睛一闪一闪,“我就知道,跟着赵院事准没错。”
南院里忽地激情昂扬。
吴敏之在旁侧静静看着这一幕,不由得闭上了嘴。他忽地感受到了赵明诚肩上的担子有多沉重,却也忽然明了为什么赵明诚和宰执闹掰了。
因为他认识到,变法根本救不了大宋。
这种言论很快就如春风一般传播到汴京各个角落。
赵似在病榻上翘着双脚,闻到此言不仅嘴唇上扬。
“他真的当众这么说的?”
“千真万确,大家都听见了。”
“那外面那些三品、五品的官员都怎么说?”
“听了这话,大多数人都低头喝酒;还有的说赵院事多管闲事。”
“满朝文武,见地竟然不如一个后生。”赵似合上手中经书,大喜道,“行了。朕已经知道了。赵明诚已经得了人心了。自从上一回他引得太学生为他联名上书,这一回又说出这样的话来,正切合民心啊。”
赵似抬头望着金碧辉煌的宫殿,心中莫名感慨。他若是自己的亲兄弟就好了,自己就可以放心把位置传给他。
不过,让他做辅政大臣,大宋也不会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