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十九代孙米爵、二十代孙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
米公祠内亭台廊榭错落有致,五百年银杏巍峨参天。
画廊里陈列着米苏黄蔡遗墨石刻100多块,其书法艺术韵味生动,炉火纯青。
米公祠可谓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
据《米氏世系》碑记载,在元代至正年间之前就建有米家庵了,明代被毁,清代重修多次。
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曾大修一次,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为牌楼亲题“米公祠”门额。
祠堂庭院清静,碑石林立,怪石嶙峋,银杏参天,给人以清静幽深的感觉,米公人称“米襄阳”。
他攻诗文,擅书画,尤善长行、草,史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美誉,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
米芾绘画染山水,独具一格,被人称为“米氏云山”。
伊蕾尔因为不认识东方文字,所以看得云里雾里的,不认识碑文,因此全程都像个好奇宝宝一样四处提问,贾蓉则一一解答。
“这是米芾写的兰亭序,王羲之的大名你可知道吗?”
“我不太清楚的。”
“那我讲给你听听,这幅字画背后的故事,话说东晋年间,有一着名士族之后,名叫王羲之,其人酷爱大鹅,因此有一道士养一群大鹅以求取其真迹字画…”
游览完了碑林,很快就来到了另一座在樊城人尽皆知的景观——水星台中。
相传水星台为晋代喜占卜之术、擅游仙诗的文学家郭璞始建。
由于战乱不定等不可抗力,历代曾多次维修,前殿前檐仿木结构的牌楼门额上竖匾书“水星台”3个大字。
据清同治十一年编《襄阳县志》载:有乾隆四年碑记云:“晋郭璞建以镇樊城火灾”。
这个记载就映证了水星台始建于晋,其主要用途是按水火相克思想,以水克火,以压火灾,古人以此达到消除火患的目的。
据史料记载,直到近代之前,水星台一直都是樊城最高的建筑,作为后世唯一现存的消防了望台遗址而存在着。
水星台还是整座樊城最雄伟的建筑,站在城廓外方圆20多里的郊区,人们都能遥望到水星台的英姿。
古时,水星台高耸于樊城民房之上,以了望樊城之火情,因为,过去樊城店铺、住宅多以砖木和草房建筑为主,火灾频发,特别是靠近水星台的街巷火灾频发,所以被人们称为火巷,直到后世都还保留有火巷和火巷口(定中街与解放路交叉处)之名,火巷就在今天的定中街与邮政单位之间的一个巷子当中。
水星台的实际作用,相当于古代消防中的了望台和报警设施。
一旦有人发现火情,台上锣鼓齐鸣,台下备有两口井及储备的公共灭火器材,如消防桶、水车、云梯、火叉、水枪等灭火器材,在台的周围有供灭火的水源,如当铺坑、苏家坑、天主堂坑、鹿角门坑、大小黄土坑等以及护城河的水,还有永安井、古井巷的古井、三井台的三口井等等。
市民一听到火警,则倾城出动,拥向火源地,奋力灭火。
随着后世科技的进步,消防技术的不断提高,安全意识的深入普及,消防队伍越发专业化后,水星台这个代表着旧时代消防流程系统的了望塔才结束了它所肩负的防火救灾使命。
如今见到了完整的水星台,贾蓉便发现它比后世的遗址都还要壮观,几乎到了整个樊城百姓抬头低头都能瞧见的程度。
两女本还以为,贾蓉可能还要继续游览,却没想到,贾蓉直接去了田间地头,亮了官阶以后,找了几个正在地里忙碌的老农民们问了一些情况。
“老哥,这几年收成怎么样啊?”
“不好,去年刚旱了一回,收成减了四成,今年年初好容易下了一场初雪,冻死了不少蝗虫,却又在四月份下了一场大雨,咱数月的辛劳可全都没啦,如今种稻米,可是越来越难做啰。”
听着几个老农民的讨论,贾蓉的眉头深深皱了起来,看这趋势,可能还有其他的灾情出现,到时候谁来赈济这些农民?朝廷虽然会管,但是管不到所有人。
那么,只有推广新式农作物,让这些农民们轻松一点地过日子了。
他以前也是在田里栽过几回秧的,虽然不是农学大家,但也是下过地的,有实践和经验的,可比那些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猎列强狗腿子们强得多。
“老哥,听你们这么一讲,我总觉得,到了六月底或者七月初,多半会有白灾(下冰雹)。”
“白灾?那乡亲们今年可又难过了啊。”几个老农民一阵唏嘘。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提前防范,我有几个办法,请您几位配合我召集这里的其他人来。”
“好嘞,我们这就去。”
“大人今日怎么就这么高调?平日里您不是都跟周边人说,咱们做人得低调吗?”杨若兮轻声笑道。
“做人低调,但是不代表做事也要低调,就事论事,防患于未然才能避免受到大灾情中最为惨重的损失,所以,我要效法一回商君,徙木立信,才好让他们信服。”
“那现在咱们去哪?”
“回水星台,那里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