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郑和跑遍南洋诸国,也没找到建文帝,后来几次远航已经不再是寻找建文帝了,而是以宣扬国威为主,还兼任调解员的工作,哪个国家和邻国打仗了,郑和还负责去调解矛盾。
最后出现了万国来朝的繁荣景象,各国纷纷派出使臣前来朝贺,甚至有的国王自己就跑来了,然后在京城住上俩月,享受享受大城市的生活,最后,带着皇帝赏赐的礼品,满载而归。
更有甚者,有的国王在京师去世,遗诏竟然是要求将自己葬在京师,死也要死在大明。
朱棣也不吝啬,对于尚在京师,却病逝的国王,一律按亲王礼厚葬,反正咱财大气粗,不差这点钱。
那个时候,大明的威望到达顶峰,真正的中央之国,万邦来贺。
朱棣驾崩之后,洪熙皇帝朱高炽继位,这位仁兄跟他爹完全不同,他的理念是大力发展民生,因为朱棣在位时老打仗,国库没钱了。
既然要休养生息,像下西洋这种烧钱的买卖就不能干了,于是,郑和下西洋就此中断。
洪熙皇帝由于身体原因,只在位十个月就去找他爹团聚了,然后是宣德皇帝朱瞻基继位,这位仁兄一上来,重启下西洋,其实他的目的又有不同,这一次,是去告知南洋诸国,大明换主人了,以后,我朱瞻基是你们的新老大。
这一次,郑和却没能回到故土,而是病逝在古里佛国,就在印度大陆的西南端,大明的七下西洋壮举就此落下帷幕。
如今大明重开海禁,海上贸易迅速发展,已经不再满足于南洋诸国,而是准备继续向西扩张。
朝中大臣多以保守为主,即便是海上贸易带来大量财富,他们也只是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向外扩,若是贸然西进,风险尤未可知。
李东阳既然决定派贺东来下西洋,想必已经和弘治皇帝商议过了。
“此次下西洋,你担任什么职位?”
贺东来双手抱拳,行了一礼,说道:“陛下钦点……钦命巡海正使!”
巡海正使只是个虚弦,名字好听,却没什么实权。
也就是说,弘治皇帝虽然同意了下西洋,但是,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肯定是朝中大臣持反对意见,而且,都不想去,最后,只能由年轻的官员出马,但是年轻官员又不能给太大的职位,于是折衷一下,给人顶了个虚弦。
也难怪,这些官员平日里嘴上说的漂亮,但是真的遇到事,谁也不愿意出头。
海上风浪那么大,出去回不来怎么办,在家里享福不好吗?
“既然是陛下钦点,说明此次出海事关重大,你要好好干,别给为师丢脸。”
“学生谨遵师命!”
对于贺东来而言,这一次下西洋,有风险,也是个机会。
若是远航失败,不但丢了性命,也会影响朝廷继续下西洋的国策。
若是成了,等你归来之时,必然身价倍增,成为重臣,指日可待。
无论什么时代,都是风险和机会并存。
“何时出发?”
“目前……正在筹备,预计三……三个月后出发。”
“到时,为师亲自给你送行。”
贺东来深鞠一躬,道:“学生谢过恩师,必不忘恩师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