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自傅老把江童等人安置妥当后,便一直没有露面,即便是晚饭也是那四名丫鬟带着一群老妈子送来的,并带来古老和傅老的口信,近日他们有要事要忙,可能暂时顾不上江童等人,如果他们有任何吩咐,可直接找荣管家商量。
深夜时分,荣管家这才匆匆赶来拜见江童,荣管家年龄约在四十岁左右,看起来甚是精明强干,比之陆坤丝毫不差。
荣管家拜见了江童后,又询问了江童等人伺候他们的下人可有什么怠慢之处,物品有没有短缺,丫鬟仆人可还好使,哪里不适应等等一系列生活问题。
江童一一回应,傅老离开前便一切安置妥当,并无不妥后,荣管家这才向江童拱拱手,告辞。
荣管家离开后,江童便留下了那四名伺候他的丫鬟,毕竟她们以后可能要和自己在这里相处一段时间,必要的来历还是要了解一些,虽然江童觉得古老应该不会在婢女上有什么问题,但小心谨慎一些还是应该的。
尤其是江家在经历的贾管家的背叛后,对下人们的一些出格举动格外敏感,而这些丫鬟在江童第一次来古洛斋的时候曾经服侍过他和慧能一次,那时候她们难免会带一些其他任务。
就在江童问询傅老留下的四个丫鬟的时候,紫微宫,乾元殿此时仍旧灯火通明,内侍,宫女悄无声息的站在长长地门廊下倾听大殿内焦躁的脚步声,互相不解的传递着眼神。
往常睿智,镇定的皇上今天难得的焦躁起来,一阵紧似一阵的踱步声,似乎在传达这位天下之主的心情无比烦闷。
皇上不高兴了,太监,宫女站立的更加肃穆,喘气声也比刚才小了许多。
李世民似乎平息了一下之前的怒气,看着此时正坐端庄的坐在青釉小瓷凳的古龙,突然想起他刚册封的那位小家伙,于是便饶有趣味的问道:
“古老难得进宫一趟,那些丧气的事情先不去管它,听说朕册封的那位县候今天住进古洛斋了,怎么样?那小子最近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古龙听到皇上问到江童,不由的微微一笑,道“皇上既然提起这小家伙,还真有些趣事给皇上解解闷....”
说完,古龙从袖口拿出一张锦布,道:“老臣知道皇上爱好诗词,便在这上面留了心,这是江童初次闯入古洛斋的时候,无意中做下的一首诗,我对这些古诗什么的了解不多,但也能看出这首词确实好文采,皇上可以一览,看看这首诗究竟如何!”
李世民听闻古龙的话,心中先是一喜,随即一想一个十来岁的小家伙能做出什么好诗词,虽然每年都有无数号称神童的少年出现,但李世民对这些神童往往不屑一顾,没有经过世间磨难的天才在他看来不是天才,而是有些小聪明的孩子罢了。
不过为了给古龙面子,李世民还是故作饶有趣味的接过古老手中的锦布,李世民看着锦布上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不由的皱了皱眉,不过还是低声读了起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李世民刚开始念这首诗的时候,从原本不屑一顾的神情转而变得凝重,然后是重视,随后变得凝重起来,直到他将整首诗全部念完,不由的大声赞到:“好,这首诗果然妙不可言,能从表面看到实质,如果此诗确实是江童本人所做,朕现在可是对他越来越有兴趣了....”
李世民对这首诗毫不吝啬其赞美之词。
从之前的不屑,越读越觉得此诗果然妙不可言,可是,这首写出了人间疾苦的上品佳作真的是一个没有任何阅历的十几岁小家伙所写?
一向疑心的李世民此时面对如此佳作疑心病再犯,便把心中的疑惑说给古龙。
古老闻言,不要的微微一笑,道:“皇上难道忘了,江童那小子可是一路从大唐最南边逃到中原的,历经艰险不说,长江以南现在哪个地方不是狼烟四起,民生萧条,而且他这一路上历经无数追杀,更是见到许多无家可归,食不果腹,妻离子散的场景,他能发出如此感慨,能有此见闻老臣倒觉得实属正常。
而且当时他口诵这首诗的时候,是见到古洛斋那豪华庭院时有感而发,足可见江童确实有一颗善良的心,懂得去体恤百姓疾苦,善于用自己那双眼睛去看清事物的真相,再写出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着实不易,远比那些只知道上奏章弹劾的御使大夫强多了!”古老笑了笑,把自己对江童的了解一一说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如果是太平盛世或者其它年代,只要不是面临国破家亡,战乱,烽烟四起之时,无论是哪位皇帝看到这首讽刺统治者的诗词,不把江童斩立决就算是格外开恩了,如此明显的反诗,尤其是这首诗还接连讽刺统治者的无能,没有办法、没有尽全力的去维护老百姓的安全。
讽刺统治者不就是在讽刺他自己吗?
不过还好李世民虽然有多疑的毛病,但为人还算大度,无论是对当年的功臣还是降将都未曾苛刻,更别提这首他认为文采极好的诗了。
李世民只是读了两遍,便将这首诗背记于心,李世民似乎突然想到了这首诗只有内容却没有提名,不由的开口问道:“那小家伙可说了这首诗的名字?”
古龙脸上顿时露出一丝迟疑,道:“老臣当时听到江童口诵这首诗的时候,只记得吩咐人将其抄录下来,至于诗名着实忘记问了,既然皇上喜欢这首诗,何不为这首诗提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