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先是准备投给鸳鸯蝴蝶派的杂志《半月》的,但是自从他的诗文在《新闻报》和《申报》走红之后,这两家报社的编辑,便纷纷向他约稿。
因为有电话的原因,他们相互联系起来,非常方便。
两家报社,都办有副刊,尤其是《新闻报》的文艺副刊,《快活林》,同样是鸳鸯蝴蝶派名家的乐园,张恨水先生的许多小说,最开始都刊载在《快活林》中。
依托庞大的阅读人数,能够登上《快活林》的小说,无一例外,都很容易走红。
其实,这和如今这个流量取胜的时代,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只不过,以前是报纸,现在是网络罢了。
考虑到《新闻报》在这方面做的不错,最终,丁鹏决定,把他的《啼笑因缘》,投给《快活林》。
寄出了首稿之后,丁鹏便坐车动身,去了仁德女中。
如今他名气有了,可以把去仁德女中教书的事情,办了。
民国时期,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得许多女性希望获得知识,成为新时代的进步女青年,于是,一些女子中学应运而生,如北平培育中学女子班、东北地区女子中学,上海允中女子中学等等,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
这个年代,封建思想依旧根深蒂固,所谓‘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不同席’,女子想要上学,只能去女子中学,而不能与男学生一起,在正常的学校一同学习。
不过,这个年代,上得起女子中学的学生,家境都不会太差,冷清秋家庭虽然是小门小户,但是与真正的贫民还是有差距的,毕竟,她们家里,可是用得起佣人的,算是一个小康之家。
只不过因为她父亲早亡,家里失去了顶梁柱,这才显得有些衰败。
毕竟,这个年代,还是个男权社会,如果家里男人死了,女人是很难单独谋生的。
后世,正是因为女子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了,这才慢慢不依靠男人,开始独立自主,成为一个个新时代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