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齐朝初年,其实经济中心已经渐渐倾向于转向中原地区。不仅仅是因为长期的战乱,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关中经济已经彻底颓靡,即便给与更加漫长的时间,仍旧难以彻底恢复繁荣的经济面貌。
说白了,关中经济已经彻底被齐朝之前,两个大一统王朝吸噬掉了命脉。
气运枯竭,失去成为帝都,镇压一方的底蕴,自然被统治者所抛弃。
之后的齐王朝,初始定都汴京,也就是开封这地方,之后经历动乱迁都于临安,大约是杭州。这个时候王朝的政治重心更加东移,可它的基线仍旧是以洛阳为基点,全力进行东移,一直抵达齐末时期的开封。
齐朝时期,蒙古这个在北部边塞成长起来的强悍民族,并没有深入中原大地,他们将王朝的政治重心安置在了如今的北京。
但是有了齐朝之前数朝经历,北方始终是中原政权的大敌,军事重心在大一统之后北移也就是常态了。
太祖训有云:
“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朕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
定都北京,也彻底揭开了王朝政治重心的全面东移。
当然,北京也是东移的临界点。
这段时期,整个东南、江淮地区对于北京进行全面的大输血。因为北京背靠燕山山脉,即便具有很好的防护作用。
可经济上的疲软仍旧是这个政治重心的短板所在。
更何况,在北京定都能够有两套供血系统:
江淮和东南。
关于这一点,宰相张太虚谏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这两大地区很少经历战火的摧残,即便长期进行输血,生命力依旧旺盛。即便时至今日,江淮、东南地区仍旧能够高效的完成经济供给任务。
吴朝建立以后,大吴王朝的缔造者姜昌曾经一度想要定都在汴京,可开封地处四战之地,多年的战火蔓延早已经彻底让这里的经济崩塌。
定都北京之后,洛阳、开封经过长年的经济大输血,经济依旧面临着和关中平原一样的政治命运。
这时就有了依靠南方的说法。
也就是,南京。不过这也只是一个念头,虽然统治者多赞叹南京风水圣地,可是在这个经济中心还在北方的时代,定都南方显然是一种政治错误。
历史上大多定都北京的王朝,或者割据政权,它的政治命运不会很快被终结,原因大抵如此。
西安、洛阳、开封,在中国古代王朝的历史进程中,他们虽然是作为王朝都城,可它们自身并不具备强悍的经济复苏能力。
战乱年代中,它们的这种弊端将会更加的凸显出来。而那个在偏安一隅的各个朝代,则可以凭此一隅之地,控驭天下之半壁江山。
究其根本,自身的经济能力足够强悍,战火即便能够摧垮此地的政治重心,可它的经济复苏能力却永远的极其强悍。
王朝之气数兴衰,很大程度上都要取决于一个王朝的财政。财政崩塌不仅影响着天下黎民百姓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直接摧毁一个王朝的命脉。
合上书籍,姜桓长出一口气。
北京么,这座中国历史上为龙气所钟的城市,自己还有不久就要看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