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而,兵书写道了治军这一章,有太子治军的记录。
“天武元年,太子兼御林军统领,治军京中。十日,帝召太子于宫中,臣复归统领。”
皇帝让太子当禁军统领,这是信任,但是太子真的摸了兵权,皇帝反而猜忌?
姜桓摸了摸鼻子,这倒也说得过去,有了名分,有了兵权,这要是不警惕,那皇帝也活不到今天。
宋时镇这时候就已经是禁军统领了?他那时应该还在打河北才对......
姜桓摇了摇头,里面日期记录的不是很详细,甚至间隔长达数月也是有可能的。
还有这样的一段,“帝归,即坐宫中,太子夜密觐见,帝允之。”
皇帝和太子看来倒是说了不少话,那时宋时镇应该是正好在做禁卫统领,才能看见这样的一幕,不过宋时镇都封开国卫国公了,还让他做禁军统领,是不是有点太寒蝉人了?
不对,解读似乎有些不对,卫国公,不一定就是古代“卫国”啊,没准是在说“保家卫国”这个意思,正好也和安国公对的上......
不过安国公是名爵,要降等继承的,比不上宋时镇的卫国公万世不易。
太子见了皇帝之后再自杀的?是不是达成了什么协议?话说你们一个是当爹的,一个是做儿子的,有什么不可以说开来?非要闹的......
还有吴复中......
这位宰相最后是救了太孙一命的,这位定国神针在这场变动中起了什么作用?
太子当时又是因为什么,一定要监国?
唔,宋时镇那时还在军中,没有道理会知道,那自己能问谁,宁王还是个小孩子,张太虚还是吴复中的一个小小学生,不起眼的一个礼部侍郎......
章惇!
姜桓忽然想起一个十分危险,却又一直被忽略的人物!
当时蜀王还在京城,蜀王据说是在宫里天牢找到了一位前朝太监,也就是吴镇......这位太监又是什么人......一位道君级别的太监,应该不至于在史书上连名字都没有,能够让齐末帝那个昏君留着他在天牢,要么是杀不死,要么是舍不得杀,前者是忌惮,后者是觊觎,这位太监身上又又什么秘密?
姜桓翻了翻,书到此便没了,不得不说古人的书真是没有什么东西,一页才能记多少东西?
姜桓明明看着是一本书,可是实际上却没有收获到多少内容。
正当姜桓放下书,他若有所感,忽然回头,身后一位谦谦君子正含笑看着他。
姜桓却一禀。
这人他见过一面,正是他的老师。
张太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