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时候。
没有厢房,粮食又往哪里放?
总之。
也不知是哪个领导,一拍脑门就想出的馊主意。
还觉得是为村民做了实事,拿着不错的成绩,跑到上面去邀功。
但。
这里的农村人。
继承了先辈的优良传统。
非常务实,干起活儿来,那是相当认干。
没有什么躺平、996‘资本家之类的想法。
只知道赚钱。
多赚一分。
家里的生活就好一分。
随着年轻人的崛起,思维也渐渐的活泛了。
种地才赚几个钱?
但凡能上班的。
就出去上班。
哪怕六十多的,也找个看大门的工作。
再老一些的,也不闲着,整天围着地转悠,除草打药什么的。
同时,受环境的影响,他们也开始追求比较好的居住条件。
越来越多的人买了这里的楼房。
至于县城里的。
除了着急给儿子娶媳妇的,会东拼西凑,付首付买一套。
其他人基本不考虑。
住惯了平房,再住光线条件差、没院子、隔音不好的楼房,会感到憋屈的。
再简单算一笔账。
房子。
就是睡觉的地方。
你直接一贷贷款30万,一还50年。
等到还款时,利息都超过本金了,傻子才白白给银行送钱。
更别提每年要交的物业费,取暖费。
等同花钱买了个祖宗供着。
什么?
你说通货膨胀?
存在银行的钱贬值?
他们懂。
也略有了解。
但大多数农村人,一辈子的劳动,也就赚个一套房子的钱。
省吃俭用几十年,一下子全奉献了。
谁都没那么大的魄力。
当然。
这些这是普通农村人的生活。
在农村里。
也算卧虎藏龙。
真正的有钱人,随随便便就买了。
而且。
自古农村出土豪。
你看着他穿个小背心,踩着个布鞋,平平无奇的样子。
其实身家比一般城里人都强。
这边。
主营制造仿古家具。
苏叶之前了解过,有十来户人家,在公路边买了块地,盖起了前店后厂的门脸楼。
一栋楼。
就2、3百万。
再考虑到存的木头。
保守估计至少也是千万身家。
这些是小老板了,其中,就包括老妈之前提到的李怡。
还有卖苦力的。
比如说。
开六轮倒腾废铁的,一年赚3、40万。
有联合、旋地、耕地机器的,农忙时期,一天流水就在几万元。
机箱厂电焊折弯、干木工的,工资也在一万块左右。
大富大贵谈不上。
饿不死是真的。
苏叶家里就差一点了。
老爸在一个工厂上了一辈子班,稳定,但也没暴富的可能性。
老妈操持家里。
偶尔会在服装厂,接点手工活赚外快。
他家最近买了村里的楼。
说是苏叶大了。
将来怕儿媳妇上门,看住在平房里不乐意,别让苏叶被人家瞧不起。
另外。
还多次明示。
家里还有付首付的存款,以及准备的10万彩礼。
要不是苏叶思想传统。
比较抗拒房贷。
只怕县城里的楼也早就买好了。
钱不多。
但苏叶已经很知足了。
毕竟这是父母能为自己做到的一切了。
看着熟悉的老家。
回味着美好的亲情,苏叶一阵多愁善感,拨通了老妈的电话:“妈,我回来了,咱家现在住上坡下坡呢?”
“上坡呢。”
刘福凤问道:“你几个人回来的。”
“一个人啊。”
“嘟……嘟……”
“……”
看着挂断的手机界面。
苏叶挠了挠头。
亲情什么的。
也就那回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