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明星属于我们关注范围外的人,能得到的相关讯息,也仅来自于道听途说,亦或者某个时刻在某个平台上,无意间撇过一眼。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这个明星的认知上,是属于相当模糊的一种状态。
能给予他的标签,也是源自于他人的零散情报,不可避免的,我们在脑内对该信息储存的优先级就会很低。
而这个时候,突然爆出来对方一件极其博眼球的新闻,甚至我们亲身参与到该事件之中,那这一瞬间所带来的冲击感,对这个当事人的感官,将会覆盖掉原本薄弱模糊的印象。
以致于,原本对人家的固有认知发生剧烈变化,新的标签占据主导地位。
对其过往的讯息,大脑会进行一个屏蔽或删除处理,不深入联想的话,很难将最新印象与原本印象相挂钩。
好比薛先生,在爆出他净身出户,以及传唱了后续很多热门歌曲之前,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可能只停留在,他只不过是一个过气的网络歌手。
可谁又能第一时间联想到,薛先生曾被雪藏了十年,期间几近无人问津,就连他那首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最开始都很难跟这个人关联到一起。
此刻的何佳儿,便是属于这种状况,她被这两天所带来震撼颠覆了人设,让人很难想象,如此惊艳的一个人,在过往里竟是怯懦无比的少女。
说是她直接换了一个人,被人给夺舍穿越了,没准都还能比这层转变更容易让人接受。
可这种状态,一旦经过深度联想的话,那死去的记忆又会重新诈个尸,尽管令人难以置信,可心里又清楚,那就是事实。
...
死寂的气氛又持续了十七八秒,环林小道内的人群里,开始有几声低低的窃窃私语,它们迅速感染开来,很快议论声便急剧放大。
讨论的话题来来回回都是同一个,那何佳儿,真的如同引路牌的故事里描绘的那样吗?!
有些人迫不及待想看看后续的故事内容,追更这种事最是不能等,更别论自己参与在其中。
最后一块引路牌上面还有指向箭头,那意味着作者已经码好了字,并且在前方某个地方发表了,就等着他们寻到目标,然后看看是直接移出书架,还是点个收藏。
有人率先朝指引的方向赶去,人群里里一旦有人起了头,那剩下的人流便会迅速跟上节奏。
凑热闹也好,探索欲爆炸也罢,这些同学一股脑的朝着下一个目标进发着,都想看看,下一阶段的故事又是什么。
很快,人流来到了第三阶段的场景。
图书馆前方道路上,引路牌再次出现在众人的视野之中。
这次的始作俑者没耍什么幺蛾子,立牌尽数呈现在目之所及的地方,一抬眼便能瞅见它们铺设在道旁。
跟前面两次不同的是,这次的引路牌有九块,铺设成一个圆弧的形状,蔓延至图书馆后方。
而相同的,是拼凑出来的第三阶段故事,内容仍旧叫人难以置信,甚至比之第二部分还要糟糕。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