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王欲以此类新装备列装亲军,然而目前兵器署的产能严重不足,故本王想将钟离、新昌两郡的兵器打造工匠集中到兵器署,三位意下如何?”
三人不是两郡原任主官便是现任主官,集合北徐兵器工匠于兵器署,自然要征求他们的意见。
须知兵器工匠的多少,是直接影响战争潜力的。
范雍当先表态支持:“下官以为,两郡可保留必要数量工匠,用于现有兵器日常维护和战时随军维修兵器,其余工匠皆可集中到兵器署。”
柳世权深以为然,遂表态道:“下官也是这个意思,此外,论军事要地,州内首推燕城,两营郡兵驻守未免过于薄弱,最好能增置两营。”
钟离乃原北徐州治所在,新昌又地位特殊,两郡皆拥有大量兵器打造工匠。
随着郡兵的缩编、原州军纳入亲军,维护性质的工匠需求量相对减少,大部分都可以集中到兵器署,萧绍瑜自然会同意二人的合理建议。
至于柳世权谈及的,将驻燕城的郡兵编制从两营增置至四营,萧绍瑜是有不同想法的。
“燕城确是战略要地,燕城伯说得一点不错,只是增置郡兵一事本王以为可以缓图。
参照济阴经验,保守估计钟离预备役可编有5000人,战时这5000人可以进驻燕城,填补防御力量之不足。
此外,本王拟将亲军中军四营驻扎于三郡交界处,遇魏军突袭,不及半日便可抵达燕城城下,协守燕城有余。
本王以为,精减北徐军编制,将复原战士用于农事,保证粮谷产量乃至增产才是当务之急。”
亲军中军四营是萧绍瑜手中的机动兵力,将其驻扎于三郡交界处,足以在第一时间增援三郡中的任何一郡。
驻扎于睢陵的亲军左右卫,也可做到半日抵达燕城城下,再辅以“军统”在淮北的谍报网,魏军基本不存在突袭的可能性。
柳世权甚是知兵,仍觉燕城驻军增加两营更为宜,这是因为他考虑到增援涡阳的战略需要,须知涡阳是比燕城更容易爆发大战的战略要地。
是萧绍瑜最后提及的保证粮谷产量说服了他,饱受战争摧残的北徐州确实应该将重点放在恢复农业上。
柳世权心中默默说道:“裴兄,若涡阳有事,便要仰仗于你了。”
魏军若破涡阳,奔袭合肥便是首选,因为合肥扼守巢湖,控巢湖则可通长江,威胁梁都建康。
坐镇合肥的裴邃,自然不会无视魏军攻伐涡阳,必起兵增援,柳世权寄希望于他先期独抗魏军。
有了范雍和柳世权的支持,李东阳自然不会反对,萧绍瑜请他来的目的在于他是调集新昌工匠的经手人。
“李长史、范司马,调集工匠的事便拜托二位了。”
《梁书·武帝纪》载曰:
帝领衔整编亲军,调钟离、新昌工匠入兵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