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富户南迁
萧绍瑜很无奈,他是成立了盐署,并任命柳文菲为署长,同样因为怀孕的缘故,由柳倩儿暂代署长。
盐利之巨非织造署所织布帛可比,即便是云锦亦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它除了是经济命脉外,还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须品,人不食盐则无力。
战士们自然也离不开盐,尤其是他们每日训练量那么大,流了太多的汗水,肯定是要补充盐的。
所以,他们每人的日需盐量要高于普通百姓,故盐是北徐军紧要的军需品。
对于既有经济价值,又有民生价值、军事价值的盐,萧绍瑜理所当然的交给了正妃柳文菲来打理,至于冠名清雪,那是柳文菲取的名。
“冰清玉洁的清,白衣胜雪的雪,冠名清雪,怎么样?”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声音就是心情的风向标,显然,柳文菲对“清雪”这个名字很中意。
萧绍瑜自然放飞文采,竭力诠释清雪之美,只为博她一笑:“清,寓意高尚的品格;雪,昭示无瑕的品质。以清雪为名,卖的是盐,买的却是心中的高贵。”
制盐方面,萧绍瑜借鉴了后世的卤制法,以此法制盐可确保所制之盐其白如雪、其晶莹光泽亦如雪,品质要凌驾于当世之盐。
按照市场行情,通常颗粒比较大、还略带苦涩的粗盐,每升也要卖到50钱,单价相当于粮谷的五倍,若是品质好上一些,每升卖到60~100钱不等。
以清雪盐独一无二的品质,每升卖到100钱以上,甚至卖到200钱、300钱,追求生活品质的有钱人家也会趋之若鹜的。
萧绍瑜直视林瑶仙,坦诚道:“清雪之名是文菲取的,至于价格,你只猜对了一半,我定的是每升10钱。”
林瑶仙不可置信的惊呼:“这么低啊!”
睢陵布的定价是与市面价格持平的,而清雪盐的定价竟然只是劣质粗盐的五分之一,林瑶仙觉得自己好像错怪萧郎了。
萧绍瑜稍作解释:“这是对北徐军和州内屯堡的供货价格,他们是本王的根基所在,不以牟利为要。等到外销时,每升价格要卖到50钱。”
他要优先解决北徐军和州内屯堡用盐的问题,毕竟市面盐价太高,军中采购所需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屯堡方面也要由王府采购后,以免息借贷的形式满足堡民的用盐需求,同样支出不菲。
所以,以自产的优质清雪盐,替换市面价格离谱的劣质粗盐,能大量节约军事预算和屯堡维稳预算。
随着清雪盐产量的逐步提升,满足内部所需后,才是外销获利的时机。
别看萧绍瑜定的外销价格,只是劣质粗盐的每升50钱,利润仍可保持在成本的五倍以上。
他不是无心牟取更大的利润,而是要以傲视群盐的品质,抢占盐业市场,并规范盐业市场,毕竟南梁盐业太过混乱,这里是有历史原因的。
盐,早在秦汉时期便由官府垄断专卖,但倒卖私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存在的。
至汉武帝时期,连年征讨匈奴,国家财政近乎枯竭,为了筹集军饷,武帝朝大肆打击不法盐商,将盐业专卖权牢牢地抓在国家手中,消灭私盐的存活空间。
直至两晋,国家垄断盐业专卖权的政策都没有动摇过,盐业也一直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然自五胡乱华,国分南北,随着士族势力的崛起,南朝朝廷的权威势必下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作为国家重要财源的盐业专卖权,被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