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喜讯
翌日清晨,高焕牵头,亲率使团,主动登门拜访萧绍瑜。
他不是不知道过于主动,会使萧绍瑜产生想法,但他却是不得不如此。
非要拖到日落的话,一旦梁帝作出“错误”的判断,先发制人,攻击元佑所部。
魏帝“从速议定和约”的旨意,便无法达成了。
“南康郡王,你昨日的提议,本使想好了。
出于睦邻友好的考量,我国不作领土要求,相关条款一并作废。”
高焕亲自出马,开门见山,直接废除穆烈所提第四项条款,诚意十足。
萧绍瑜心思急转,单凭此他还不能确定纸条所言的真伪,也许是北魏的拖延之计。
“那就逼他一下。”
心中打定主意,萧绍瑜回应道:
“贵使务实的态度,本王很欣慰。
重修河堤,补偿贵国波及百姓的损失,本王可以应下。
只是贵军此番靡费,我国却是不能承担!”
他应下第一项条款,既是出于道义,也是权衡比较的结果。
与赔付魏军此战靡费相比,第一项所需要少很多,南梁还可以勉力应下。
而且答应一项,拒绝一项,是一种相对柔和的试探,仍留有转还的余地,也照顾了高焕的体面。
高焕略作沉思,又假模假样地与穆烈耳语商议一番,而后当场答复:
“虽说此战起因在贵国,然毕竟是我国先动的兵,本使赞同南康郡王的提议。
保留第一项,废除第二项。”
没想到高焕答应得如此爽快,奇怪的是,一直搞事情的穆烈竟然没有从中作梗。
与柳世权、李东阳交换了眼神,萧绍瑜决意再试。
“本王感受到贵使的和平诚意,只要将捐输之数减为旧约一半,本王现在就可以与你重新签订和约。”
北魏一方要求的是翻倍,萧绍瑜给出的是减半,他这一次的试探尺度是很大的。
高焕连想都没想,也没作秀与穆烈商议,直接反驳并摊牌:
“捐输上,我国可以作出让步,但维持旧约水平是底线,否则本使无权签约!”
魏帝的旨意是“斟酌让步”,什么叫斟酌?
高焕的理解是,不能低于旧约所定之利益,这事关魏帝的颜面。
否则岂非告诉国内朝野,他发动这场战争是得不偿失的么?
同时,高焕也看出萧绍瑜这是坐地起价,在试探他的底线。
与其反复讨价还价,不如直接摊牌。
若南梁想和,就按旧约之数和,南梁得和平,他得以体面交差。
若南梁执意减半,他就是磨破了嘴皮子,也是徒劳。
“柔然犯边为真!”
萧绍瑜心中明悟,他当即表态,并伸出了和平之手。
“便依贵使,捐输之数维持旧约,本王愿代我国陛下签定新约!”
“本使亦愿代我国陛下签约,并祝两国友谊长存!”
高焕也伸出了手,与萧绍瑜紧紧地握在一起。
随着新约的尘埃落定,元佑率军北归,两国罢兵言和。
被林逍请去喝茶的赵乾坤,也被移交魏国使团,并随魏国使团一道北归。
当初被萧绍瑜俘虏的魏军,其中的鲜卑将领和与北魏渊源甚深的汉军将士,被释放北归。
而数千家无余田的汉军将士,则选择了相信萧绍瑜的承诺,留了下来。
遭受兵祸蹂躏数月的淮南大地,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
......
“陛下,给九殿下传信之人,应该是慕容擎天。”
得到“柔然犯边”的密报,萧绍瑜一面采取谨慎试探的策略,一面将此消息报于梁帝。
而苏霖之正是奉梁帝之命,调查此事。
梁帝稍作沉思,便琢磨到了慕容擎天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