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萧绍瑜能借此树立仁义之名,巩固在济阴的群众基础。
“一件事换个说法,就是名利双收。
老李,高明啊。”
萧绍瑜心领神会,马上便确定下来。
“不错,便依东阳先生。”
以权相阻、以利相诱,二者结合,确能留住富户。
然其心中对战乱的恐惧,却是无法以此消弭的。
恐惧在,便是隐患在。
萧绍瑜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他说道:
“东阳先生,现在看来,招兵事宜要尽快完成了。
本王拟在月末举行阅兵,以安百姓之心。”
他就是要通过阅兵,展示军威,大秀肌肉。
在和平时期,这是给予百姓安全感的常用方法,也是经过证明的有效方法。
“本王要不要来个讲话呢,好像这个可以有的。”
李东阳理解阅兵的用意,也认为这样做是有必要的。
除此,他还想到了一些,萧绍瑜忽略的地方。
他点了点头,然后说道:
“若有人借机鼓噪生事,不妨施以重典。
另外,应尽快号召百姓补种秧苗,秋后还能有些收成。
殿下名下的佃户,也应尽快组织起来。”
此时鼓噪之人,不是用心不良,便是北魏的细作。
对这样的人,确实应该施以重典。
“本王怎么忘了这茬呢,北魏确有扰乱济阴的动机,不得不防着点。”
北魏正忙于抵御柔然,战事一时半刻是无法结束的。
若是南梁太平无事,魏帝的心里肯定是不安的。
他也怕南梁稍加喘息之后,突然发起北伐。
和约到底有多少约束力,他再通透不过。
那不过是建立在实力平衡之上的,一张纸而已。
在不发生冲突的前提下,扰乱南梁就是他最好的选择。
而人心未定的济阴,极有可能成为他的目标。
“郡衙这边,要组织得力差役,加强侦缉。
同时,以本王的名义,行文郡内诸县。
外松内紧,勿使细作得逞。”
萧绍瑜又想了想。
李东阳身上的担子,已经很重了。
侦缉的事,还是委派他人为好。
“此事与落实田地交易的禁令,便交由陈郡丞来办吧。
东阳先生,你专项负责招兵事宜,由周盛相佐。
盐铁转运司的差事,也尽快抓起来,争取早日步入正轨。
其他方面,本王亲自督办。”
萧绍瑜在用人上,坚持用熟人的原则。
心腹谋臣李东阳,自然可以放心重用。
范雍旧部周盛,历经大战考验,也是可以逐步重用的。
拿住命脉的陈朴,则应酌情使用。
至于郡衙其余属官,不知底细不用。
都是谁的门人,牵涉何种利益......
这些细节没有搞清楚,一旦用错了人,是要出问题的。
“没办法,目前也只能牺牲效率,办好一事是一事了。”
这样做的弊端,他心里也是有数的。
运营清雪、催种秧苗、组织佃户。
亲自督办这三件事,萧绍瑜身上的担子当属最重。
无人可用的局面,李东阳也是颇有体会。
他抚须略作沉思,谨慎谏言:
“殿下,下官长子正在府中备试秋闱。
可否命他暂辅殿下?
无须给他任何头衔。”
李家乃书香世家,家中子弟皆饱读诗书。
其长子李景轩,与萧绍瑜同龄。
三年前,他年方十七,便一试中举。
若非近年科考沾染龌龊,他当为那一科之解元。
其才颇类乃父。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亦未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