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面对这突然发生的一切,梦荷不知道该怎样给儿子李博文讲,他还那么小,才12岁,才上初一;他又那么黏自己,让他怎样去接受和理解母亲有可能渡不过这个劫难的事实?
还有日渐衰老的父母,如果真的要让他们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一幕,那又是命运何其残忍的安排?想到这些,梦荷的眼泪忍不住再次扑簌扑簌流下来,那些想象中的场面每一幕都让她犹如挖心剔骨般痛苦难受。
梦荷不知道是否每一个人知道时日无多的时候,都爱将往事回忆咀嚼。渐次体会个中滋味,痛苦的、甜蜜的、酸楚的、幸福的、遗憾的……,都翻江倒海般无可阻挡的汹涌而来。
人生的命运难以预见揣测。遇见李景天之前,梦荷也遇见那么多的人,向梦荷表白的,追求她的人也并不少,可她从来未曾有过心动的感觉;遇见李景天,她同样是拒绝,可李景天的执着与坚持逐渐瓦解了她对他的排斥和抗拒;可恒久的婚姻如若只是一味将就,终究找不到幸福的感觉;而遇见陆潇,那俩俩相望的一眼,却让梦荷走了心;那些痛苦纠结挣扎的日子只有梦荷自己最清楚,可终究她还是将陆潇当成生命中的过客……。
那些路过梦荷生命中的人啊,此刻也列队般一一出现在梦荷的回忆里。学生时代的好友、难忘的老师、表白自己的人……,最后清晰的浮现出罗晓的身影。从罗晓的日记里,梦荷仿佛依稀看见自己和李景天的影子,猜疑、诘难、怒骂……;解释、泪水、痛苦……;所能承受的、不能承受的梦荷都将它如同一杯杂陈的酒独自饮下。
而现在放在手提包里的这纸宣判书如果说刚开始让梦荷感到恐慌,感到恐惧,此刻当所有的往事都回忆一遍以后,梦荷现在反而心安了。
如果老天安排自己的生命只能行进至此,又何须恐慌余下的日子;余下的日子又何须去勉强自己做那些不愿做的事、不愿面对的人呢?余下的日子又何须委屈自己呢?
多少人向往着世外桃源,可世外桃源终究只在陶渊明笔端的描述中。人们常说身不由己、事不由人;一边向往着世外桃源、一边呐喊不忘初心,一边又不断提醒自己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修的老练,活的老成。
生活不断给予的挫折,教会了我们“迎合”二字。于是“累”成了一种通病、“亚健康”成了一个流行语。现在梦荷无须再为这些繁琐的无奈的世事所烦忧,想明白,看通透,原来需要代价。
那一晚,关上手机的梦荷,在云崖山的农家乐酣畅的一觉睡到天亮,甚至连梦都没有做一个。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