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政起床就在处理麻烦事,根本就没有来得及关心电子消费展的情况,甚至于昨天的庆祝晚会什么情况,他也不知道,不过他知道肯定一切是按照计划顺利进行着,不然下面人早就电话打过来了。
至于各方反应,麻烦事不是一个接一个直接找了过来,赵政正在一一解决,而外界良好的评价,赵政还真没去关注,他确实没有这个精力了。
《柏林日报》:改变人类的科技——ThinkPad-ZX1981笔记本电脑;振夏系一如既往标新立异——振夏重工。
《 泰晤士报》:港区的最大宝藏——振夏系
《华盛顿邮报》:振夏实业再一次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北美的相关公司必须重视,必须要严阵以待。
《东京日报》:RB企业什么时候可以生产出自己的笔记本电脑.
《华尔街RB》:振夏系各集团公司现在的估值依然是一个谜,振夏系各集团公司什么时候才会上市,不上市这是对全球投资人的不负责!
世界所有主流媒体都报道了ThinkPad-ZX1981笔记本电脑,对振夏实业都是一片赞歌,只有西德国媒体报道了振夏重工,一方面是因为振夏重工改造的是德国旧机床,这是对德国重工业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只有德国人对重工业领域颇为关注,超音速热喷涂机德国的需求量应该是最大的。
就连苏盟《真理报》都报道说:钛合金不只可以用来生产武器,高科技产品也是他的发展方向。
由于振夏集团大量使用钛合金,使得这种金属在国际上价格突飞猛涨,苏盟即便是从黑市流通出去的钛合金,也因此多收入了不少外汇,现在武器、石油、钛合金都是苏盟重要的出口产品,不过这对于其余希望能多获得钛合金的国家而言可就不是什么好事情了。
至于港区媒体,不管是和振夏系亲近的还是和振夏系不对付的,也都大篇幅报道了首届港区电子消费展,时隔一年,振夏系再次引领了世界电子消费潮流,而且新创建的振夏重工居然也推出了能在重工业领域立足的产品,作为港人,他们都打心底里佩服振夏系,或许正如《泰晤士报》所报道的那样,振夏系是港区最大的宝藏。
振夏实业再次凭借着ThinkPad-ZX1981笔记本电脑震惊了全世界,振夏重工更是利用老旧的技术研发出了一款新型的,非常实用的重工业设备,振夏系成为了当今时代最具创新精神和策划能力的企业。
这次港区电子消费展首先跟振夏系达成技术专利交易协议的居然是西门子,振夏手机的超频技术和对振夏半导体而言一部分过时技术,换取了西门子在电机,在小型医疗器械方面的技术。
同样是振夏手机的超频技术和对振夏半导体而言一部分过时技术,换取了飞利浦共计12款电机的专利授权和生产技术,6款机床用的伺服电机,3款无刷电机,3款电动剃须刀微型电机。
虽然振夏重工现在拥有了自己的伺服电机,可只有那么2款,用来适配中小型机床的,只是后面的工业母机,大型加工中心使用的电机,振夏科研院还没有来得及研究和开发,能不花钱不花精力,使用不值钱的技术换来这些电机技术,赵政觉得还是非常划算的。
西门子和飞利浦都从摩托罗拉获得了手机相关的技术专利授权,只是和摩托罗拉一样,他们两家还没能够样机定型,更不用说量产了,所以只要有助于实现手机量产的技术,他们可是不计成本了,而且他们居然对于振夏科研院的慷慨表现出了十分的尊重与推崇。
看来只有不断地提升实力,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哪怕是竞争对手也是一样会尊重。经过此次的技术交换交易,振夏系和西门子,还有飞利浦的关系不仅得到了缓解,相互间有了一点惺惺相惜的感觉。振夏系一直以:合作共赢为宗旨。这一次跟西门子和飞利浦的合作就做出了一个很好诠释。
这次振夏系在电子行业跟同行所有的技术专利交换商谈事宜,赵政全部交给了霍建宁和张汝京去负责,大部分振夏系核心领导层都以为赵政的工作重心绝对偏向了振夏重工。
而且振夏重工这次在新品发布会上的出色表现,虽然还不够惊艳,虽然没有能够像振夏系在电子工业领域一样出道即是巅峰,但还是折服了振夏系其余各集团公司和机构,毕竟这是重工行业,这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积累与考验的重工行业,振夏重工能有如此表现,确实相当厉害了。
其实赵政现在的心思也不再振夏重工,而是在金融领域,就袁天帆、梁伯韬和希尔斯知道,其余核心领导层确实都不知道。
赵政原计划是等首届港区电子消费展结束了,再给汇丰找点麻烦,也仅仅是麻烦而已,但是汇丰现在就像是一只癞皮狗,始终盯着振夏系,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给振夏系在制造麻烦,这一次国际原油期货上的阻击,肯定有汇丰的撺掇。
按照北美华尔街那帮人的行事风格,乘势做多,国际油价拉得越高,赚到的利润才可能越多,等国际油价到了高位之后,再多翻空,才符合华尔街利益最大化的心态。
也不知道RB这些财团是过于的膨胀了,还是过于想得太美好了,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北美众多财团和家族以及北美政府就在谋划美元与国际原油跟粮食价格挂钩,原油与粮食价格挂钩的美元新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完善,RB财团和RB政府的这一无意挑衅行为,绝对会受到北美大财团的打压与收割的。
赵政想不通的是,梅隆财团、芝加哥财团和德克萨斯财团是什么情况,就那么迫不及待地想翻身上位?加利福尼亚财团孤注一掷是情理之中。唉,不管了,RB人近些年来在金融领域是学习了北美不少,可和华尔街那帮精英相比,还是过于浅薄了,在众多利好的情况下就冲击国际油价,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太高,还企图再次拉升,那需要的投入将会是超额的资金,赵政越想就越觉得RB人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前者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目的为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后者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是构成这一货币体系的两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它有监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关系三大职能。
20世纪70年代初,在日本,西欧崛起的同时,北美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汇率的责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相继两次宣布美元贬值。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美元地位下降。欧洲各国的许多人一度拒收美元。在伦敦,一位来自纽约的旅客说:“这里的银行,旅馆,商店都一样,他们看到我们手里的美元时流露出的神情,好像这些美元成了病菌携带物一般。”在巴黎,出租车上挂着“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也在自己帽子上写着“不要美元”。美元失去霸主地位,但迄今为止仍然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
赵政前世今生都只能算是一个理工科专家,而不是金融专家,他不过是脑海里拥有一定的先知先觉而已,蝴蝶效应随时可能引起一切的转变,为了以防万一,赵政还是给希尔斯打了个电话:“希尔斯,调低预期收益指标,只要国际原油价格冲上了34.8美元每桶,我们的多单就往外放,看对手和盟友的加仓力度,根据他们的加仓力度决定我们出手的速度。
金融战场不存在真正的盟友,盟友和对手,只是一个时间差的问题,所以一切还是需要靠我们自己的判断。”
希尔斯:“明白!”
赵政:“明面上的资金最后撤,至少不要让明面上的盟友觉得我们不可靠。”
希尔斯:“明白!”
赵政又给宗华打了个电话,尽管他知道宗华现在很忙,可是给汇丰找麻烦的事情,已经有点刻不容缓了。
佳宁陈松青,就是赵政抓住的汇丰的痛脚,前世汇丰虽然也在佳宁陈松青身上栽了个不大不小的跟头,那时候的汇丰在港区可谓势不可挡,因此这笔损失只是一带而过了,现在的汇丰不同了,港币现金流和导向几乎被振夏银行控制了,港区的华资地产大亨和英资地产财团,也几乎被赵政给收编了,因而汇丰寻找不到好的合作伙伴的时候,在佳宁陈松青身上的投入可谓是不菲。
今生1979年的港区,除了横空出世,出道即是巅峰的振夏系,港区还有一个集团公司备受港区同行的瞩目,备受港区豪门家族们的关注。
1979年9月,佳宁以每幢售价800万港元的高价向市场推出八幢赤柱复式豪华住宅别墅,该售价比市价高出两倍,但仍能销售一空在市场引起轰动效应,佳宁也是这个时候才进入了港区人们的眼中。只是所有的交易细节,都已被振夏安保获得,且掌握了足够证据证明此项房产交易大部分由佳宁附属公司购买,所谓的轰动和最初的神话,只是佳宁自编自导掩人耳目的把戏。陈松青还通过一连串宣传手法,将佳宁描述为一家成功的地产发展商。
陈松青认为条件已经成熟,他计划部署将佳宁“借壳上市”,目标是黄氏家族的宝光集团旗下上市的的美汉企业。1979年12月,佳宁向宝光探盘,先是以2860万港元向美汉企业购入清水湾道16座复式别墅,平均每座价格179万港元,创下该批楼价的最高纪录。稍后,佳宁又以2.68亿港元向美汉企业购入加拿芬道京华银行大厦,以9.5万平方英尺楼面计算,平均每平方英尺2821港元,在当时亦创出该楼宇价格的最高纪录。
据振夏安保调查到,在出售京华银行大厦过程中,商议之初,宝光高层曾有争议迟迟没有出价,有的说售价为1.4亿港元,有的说售价为1.71亿港元,但争议尚未有结果,佳宁集团便迫不及待地提出2.68亿港元的买价,结果皆大欢喜,顺利成交。
经过两宗交易后,陈松青直接向黄氏家族提出收购美汉企业控股权的要求,获得同意。1979年12月29日,佳宁宣布以每股6港元的价格,斥资4.78亿港元向黄氏家族的宝光集团收购美汉企业52.6%股权。
美汉企业在过去两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股价都停留在1.5港元水平,但在停牌前已急升到每股3.8港元,即使如此,佳宁开出的价格仍让市场大吃一惊。证监会裁定佳宁需向美汉股东提出全面收购,当时,获多利代表佳宁发出收购建议文件,文件形容佳宁:“佳宁代理人有限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的股本,完全由陈松青先生和他家族多名成员实际持有。 陈先生是一名合格土木工程师,在港区建筑业有11年经验。佳宁集团的政策是在港区寻求及取得合适的地产投资,作为发展、出售或保留作投资用途,佳宁集团已经收集了可观的港区地产投资组合,佳宁集团也参与包机、旅游、建筑材料买卖和酒店经营管理。”
等到1980年3月底,全面收购结束时,佳宁集团持有的股权已增加至75%,仍保留其在港区的上市地位。1980年7月,美汉企业易名为佳宁置业有有限公司,成为佳宁集团在港区的上市旗舰。
就在佳宁收购美汉的同时,陈松青以更加瞩目的方式展开他的收购行动:1979年11月,陈松青与钟氏家族的钟正文组成Extrawin公司,陈松青占75%股份,钟正文占25%。陈松青和置地公司初步洽谈了几宗物业交易后,便把矛头直指位于港区岛金钟地段的着名金门大厦。金门大厦由着名的金门建筑公司兴建,1975年怡和收购金门建筑后,金门大厦成为怡和的物业。 1978年12月,置地公司以7.15亿港元向怡和购入该幢物业,到1979年底,置地因要筹资增购九龙仓股票,遂有意把该大厦“以高于一年前的购入价”出售。
陈松青遂立即与置地展开洽商,1980年1月10日,陈松青、钟正文与置地签订买卖合约,通过Extrawin以9.98亿港元价格向置地公司购人金门大厦, 这项交易令置地在短短一年间获利2.83亿港元, 这是港区有史以来金额数最大的一宗地产交易,消息传出,震动港区内外,无形中还给振夏投资和龙腾基金收购九龙仓、置地和怡和增加了点小麻烦。
当时,传媒的焦点,有部分集中于置地在此项交易中所获得的巨大利润。 不过,大部分的注意力很快就放在佳宁成为港区地产市场的新兴力量上。报界把金门大厦交易和几乎同时进行的收购美汉企业联系起来,纷纷对陈松青的背景作出猜测。1980年1月11日《亚洲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说:“这两宗数以亿元计的交易,把佳宁投放到港区地产业的前列,代表东南亚进人地产市场最大规模的一次。”
佳宁的两宗瞩目交易,亦引起了港区证监会的注意,要求佳宁的律师行提供陈松青及其集团更多的资料。1月14日,陈松青在律师的陪同下前往证监会。陈松青宣称:佳宁由他和一个大家族控制及拥有重大权益,该大家族散居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他又自称原籍福建,和潮州商人有密切关系。 佳宁的资金大部分来自纽约市场,有一笔大贷款,年期限为15年,利息九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