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两季稻
眼下在秦国最为常见的农作物是粟米,也就是小米。因为其抗旱性和产量高,被作为贫下中农的首选,放眼一望无际的田野,种的几乎全是粟米。
也有少部分富农种有小麦,其中所指的小麦也包括了荞麦。这是一种从西方引进的粮食作物,由于其春种秋收也被称做“旋麦。”
对于小麦外来物种,人们还是惯以和粟米一样的吃法,也就是脱粒后直接拿来下饭,再或者煮熟以后用石臼捣碎,然后再制做成饼状的干粮,也就是行军时常备的窝头。
白起每次在外打仗,对于战士们的餐饭都很是纠结。相比与那些更卒,锐士们的待遇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可让白起还是难以下咽。
因为白面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且浪费,所以这些士兵根本就吃不到上好的白面,只有那些达官贵人才有权力享用这美味。
每次给白起分发的白面,他一次都没有独自享用过,都是分发给了下面的校官,让这些在基层一线的指战员也能尝到白面的美味,就是有这种体恤属下的行为,打起仗来他们才更愿意为白起卖命,不论遇到多么艰难的境况,白起都能很轻易地将士气调动起来。
但毕竟细粮是有限的,白起可以照顾部分将校,却不可能照顾到全军。
所以白起时常会想,能不能把小麦好好研究一下,起码让白面可以做到量产,这样的话不就彻底改善了军民的伙食吗?
有了这个想法,白起就算在打仗时也常会不经意间想到这个问题,于是处处留意那些产麦的地方,在心里比较到底哪里的麦子产量最高,颗粒最饱满。
但经过这么久的比较,白起又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因为小麦本身就是从西域流传入中原的,中原地区对于小麦的种植和加工还都处在摸索阶段,甚至还不如这些来自秦地的士兵更了解小麦的特性。
为此,白起才有了辞去职务,回到农田,暂时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农业的决断。
公元前293年秋末,万物寂寥,应该是人们休息的季节。
一望无际的荒野前边,佃户们在武安城外临时搭建了一座凉棚。他们得到通知,武安城主,大良造公孙起将亲自前来,为今年的开播与万民一起,向天祈福,祝贺来年风调雨顺。
往年,要到开春的时候,农民们才会聚集在一起,杀猪宰羊,探讨今年的春种具体事务。
可这是冬天啊,鸟不拉屎的季节,白起竟然选择在这时候举行开春动员大会,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就是想摆一摆官威。乡民们一肚子的埋怨离开老婆孩子热炕头,站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
但郡守想要巴结大良造,于是为了体现对白起的决定的支持,准备在动员大会上祭献两名童男童女。
所谓献祭就是将精心挑选出来的童男女埋入田地中,以示作为献给大地之神的献礼。
在往年,这些被祭献的童男童女都是自愿的,因为大人们告诉他们,被献给大地是一件光荣的使命,他们要带上乡民们的献书一道与大地之神见面,并且传达乡民的祈愿,还有可能晋升为今年的丰收之神,来保佑这些农作物的顺利生长,在秋收之时,家家户户也要给他们的家人送去自产的粮食表示感谢。
但在这日渐寒冷的秋末,献祭童男女就显得不伦不类。但郡守操办起来依然是煞有介事,效率奇高。
用来掩埋童男童女的祭献坑都已经准备就绪,用木头搭建的凉台上,两名童男女装扮一新都被安置在了两旁,在他们被冻得发红的稚嫩脸庞上,虽然有些惴惴不安,可依然是有对未知的盲目期盼。
当太阳升起时,城主带着城主夫人一同登上了木台,迎来万民热烈欢呼。
在白起的身后,白什众人个个神情肃穆,整齐地站立在白起身后,与前面的皂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站在台子边缘的皂役是郡守特意安排的安保人员,是为了防止一些热情过头的乡民爬到台子上来打扰到城主大人。
“大人,献祭仪式是不是可以开始了?”武安郡守姬伯弓着腰上前询问。
白起左右一看,两名童男女身边已经各站了四名皂役,随时准备抬起他们放入献祭坑。白起顿时明白了郡守所谓的献祭,于是眉头一皱摆手道:“献祭什么?在我这里不兴这个,赶快放他们下去吧。”
这……
姬伯一脸的难为情,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精心准备的献祭仪式竟被白起一口否决。
在秦制中,郡守与城主是上下级关系没错,但大部分城主由于没有时间管理,几乎是全权交给郡守来治理,所以很多时候郡守的一切治理手段城主是不过问的,只管按时收租,也就导致了城主与郡守平起平坐的假象。
白起一口回绝显然是拂了姬伯的面子,这让他心里很是不爽心道:拿什么官架子,不就是大良造吗,若不是当初自己率全城百姓投降,哪里有现在的耀武扬威。
不爽归不爽,但白起的命令还是要照办的,姬伯只好挥了挥手让皂役放了童男女,转头看向白起想要看看白起究竟怎么安排。
白起前踏一步,用鹰隼般的眼眸扫视了一圈底下的乡民后放声大喊道:“乡亲们,你们想不想收获更多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