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也就要求我们拥有丰富的古玉知识,在看到哪种刀法或是题材类型时,能够准确辨别出它是否是正品。
举个例子,古玉器的雕刻有套特定的刀法,在古玉器上的阴刻线断面通常是呈现两头尖锐的V字形状的,而在现今用机械制作出来的玉器,它的阴刻线断面是呈现U字形状的。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在识别古玉的时候,也一定要细致入微,如此才能不被一些虚假的障眼法所蒙骗。
鉴定古玉,老玉是否染色,通俗易懂,最简单的,不是方法,而是工具。
方法始终是经验总结出来的办法,需要丰富的实物上手经验才能准确判断,新手不具有这些经验,凭空借鉴,很容易邯郸学步,似是而非,容易出错。
目前最有效,能准确识别古玉,老玉是否染色,通俗易懂的工具是查尔斯第三代滤镜,按照说明书操作,染色的,透过滤镜,闪荧光,真色,没有特殊闪光,一目了然。
所以仪器鉴定,在绝大多数时候,比人凭经验判断更客观,准确。
玉沁是玉中带有颜色的一种通常为丝状的物质。玉沁一般可分为五种:黄色沁称土沁,白色为水沁,绿色为铜沁,紫红色为血沁,黑色为水银沁。
据一位着名玉器专家曾卫胜(曾卫胜是宝玉石鉴定专家,对古玉沁色有较深的研究,曾发表研究论文《玉器“沁色”的做旧仿古与鉴别》)介绍,玉具有善于吸收其他物质的特性。
被埋在土中的玉器,会将近邻的物质吸入自己体内,如土地中的水银,相邻的松香、石灰及其他各种物质都会随之浸淫到玉里面,再加上玉本身存在的物质也会起着变化作用,所以凡是出土的古玉,都会沾染上某种或几种颜色,这就是所谓“沁色”。
当古玉出土后,经过人的把玩,其体内的物质成分又会受到人气的涵养,从而使玉性又会慢慢复苏,古玉原先的沁色也会随之发生奇妙的变化,呈现出五光十色的丰富色彩。
由于玉质的不同、入土的时间、地点不同,玉受沁的深浅程度也自然不一样,所以出土的古玉沁色会有千差万别。在玉器行业内有沁色“十三彩”之说,意思就是说玉器色彩之多。
古玉之所以沁色不同也跟近邻物质有着密切关系,玉器埋于土中时间长了必然会受到土的侵蚀,受土侵蚀较轻的称“土蚀”、“土锈”“,较重的称“土浸”、“土斑”,它们都是受地气熏蒸而致。????
由于这种含沙性的土时间久了会渗到玉的肌理中,并与玉的本身物质发生变化,合为一体,所以这样形成的“土锈”、“土斑”用刀是刮不掉的。
如受黄土沁的古玉颜色如栗子黄;受松香沁的古玉颜色如蜜蜡,呈淡黄色。
受靛青沁的古玉色如青天,这是由于服装上的靛蓝深入到玉的纹理;
受铁沁的古玉颜色赤红,称“枣皮红”,色深的称“酱瓣紫”;受铜沁的古玉色如翡翠,称“鹦哥绿”,这是因为铜器入土后,产生铜绿,如果玉器在它边上。
铜绿就深入其中,出土复原后色泽比翠更加娇嫩滋润;受地中温度影响的古玉则都变成白色,谓之“鸡骨白”、“象牙白”、“鱼肚白”等;受石灰沁的古玉呈淡绯色,经过盘玩后,色如绯霞一样光彩夺目。
由于我国玉文化历史久远,因此有不少好玉之士,对沁色的研究却有不少精辟之处,但其中也有相当多的对“玉沁”的以讹传讹的说法流传下来。而现代人面对这些说法,应当通过认证的科学态度加以认识。不过在这其中还存在一些想当然的所谓专家,不借助专科只是,总以一知半解的方法,给沁色做出武断的解释。比如说“寿衣沁”便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