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工作就够忙,若是还要兼职学校的授课工作...
大梁朝可没有如后世社会那样大家天天都在忙着赚钱的氛围环境。
又不是买房,在这个日落而息的时代,谁会把自己弄得那么累?
这就...让徐恒生有点头疼。
什么样的人最难求?
当然是没有欲望的人最难。
什么都不需要,这可就没法了。
但学校终究还是要老师的。
徐恒生寻思良久,便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人可以不爱钱,但有一点,却是让古往今来乃至将来人,都很在意的一个点。
爱名。
尤其历史上那些有名的人物,所谋求的,其实就只希望能青史留名。
不说留下多少丰功伟绩,就算能流传下去一本书,一段话,也都心满意足。
这也正是为何古代文人总要着书立说。
既为名、也为了能把自己的思想流传。
徐恒生这回,就想就用这种方法,让人主动来找他求着当老师。
徐恒生用电脑系统,在网上找了银行金融理论的书。
大致对里面涉及到超越时代知识的话进行删除。
只保留了那些具有指导纲领的文件,以及关于银行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指导方针的文。
徐恒生想的,便是用这厚厚一沓文字,去找女皇陛下。
就说自己虽然能写出这样的内容。
但毕竟年轻不够成熟稳重。
对于这种提纲挈领性的书籍着名,他还做不到。
希望到时候能以陛下的名义,将这本书的着名权,赐予给对职业学校讲课有贡献的诸位夫子。
方能显现出这本书的价值。
对于这本书的内容,徐恒生自然也是很有信心。
保证但凡是翻阅过的,对银行有了解的,都会对这本书有相见恨晚感。
若是用通俗易懂的话来形容。
徐恒生觉得,这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有百年以上的寿命实践期。
毕竟西方国家拥有银行历史超过两百年,徐恒生随便找点关键节点的发展脉络,就足够让后人慢慢去实践了。
书送到陛下面前,并且召集一众官吏与银行相关人员,集体讨论这本书后。
效果比徐恒生想象的还要好。
那些人在读完之后,都恨不得当场手抄下全部,好回家细细品读。
这可是足够能名留史书,乃至被后世一代代牢记提及的事。
如何不让人动心!
然而就在众人为署名权,该署谁的名,署多少人名争执的面红耳赤时。
女皇陛下便提出了徐恒生之前的话。
“诸位臣公想署名,可你们要是连培训学校都不去,这如何让后人信服?”
徐恒生献书这事,史书或许不会提及。
可在书如何得来,又为何要署名这些人问题上。
总该有个交代,不可能随便糊弄。
可若是以眼下这些人的条件,怕是就算写了署名,也未必有人会信。
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下。
那些原本拒绝过徐恒生请求的人,就都纷纷跑到徐恒生那里,请求着徐恒生让他们前去学校任课。
“你让我们教什么就教什么。”
这些人拍着胸脯保证。
徐恒生自然是笑着应允了。
目标轻松达成。
学生问题解决、学校老师教材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