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为什么机器这么多?
龙国大家都穿一样的制式服装,不是工人服就是军服,大同小异,所以国营大厂缝纫时的方便使用机械,导致机械化程度特别高。
当然质量和价钱也都更高,毕竟机械比起人工,还是很贵的。
最重要的并不是成本,而是质量,以及对机械的执念。能有条件用机器的,一定不会用人工。
相反倒是80年代之后,因为服装种类增多,反而不方便机械化生产,小厂也没有动力投资机械化,所以质量跌落也比较严重。
最明显的就是锁眼和钉扣的质量上,正规纺织厂的产品,和普通作坊的,几乎一用就能发现不同,
劣质的也不光是劣质在材料上,主要就是拉锁不好拉,纽扣钉不牢固,这些不用机器,是很难提高质量的。
香江老板惊诧道:“你们这么多机器,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投资?”
刘光福毫不犹豫解释道:“请问咱们厂的产品,是卖给我们内地的乡下,还是要卖给香江的有钱人?”
几个老板道:“那当然是卖给有钱人,赚的更多。”
刘光福道:“没错,那你们计较这点机械化的成本又有什么用?我们要做品牌,把卖价做高,而不是把卖家做低,和村厂进行恶性竞争!”
刘光福是21世纪的人,恰恰不是1980年的人,所以他注定不会走弯路。
在工厂管理上,也是完全按照国营工厂,采用八小时工作制,定额管理法。
龙国国营工厂,虽然照办的是老大哥,但老大哥其实也是搬运的泰勒管理法。
无论种花家,还是老大哥,还是泰勒制的祖宗漂亮妞,所有大型工厂都使用泰勒制。
这种管理制度,是以严格保证质量和科学生产流程为前提,首先定出生产规程及劳动定额;,实行差别工资制,不同标准使用不同工资率,达到标准者奖,未达到标准者罚。
一个人能在八小时内有效率地完成多少工件,都是经过计划部精确测算过的,不可能太多,也不可能太少。
太少了当然效率低下,但慢工出细活也是没错的,多了产品肯定不合格。
从这个意义上,国营工厂才是泰勒的继承者,
至于大企业通病,说实话,欧美日韩哪个大企业没有,也没有妨碍大企业继续存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科研,进行设计,才能收获更多,
可偏偏有人兜兜转转,还是非要信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个人干24小时,就能顶三个人这类不科学的理论。
归根到底,就两个字:无能。
在科技和设计创意上无能为力,就只有喊口号打鸡血,压低成本去竞争了。
八十年代的村厂,其实很多根本就不知道定额为何物,
盲目采用计件制承包制,不顾一切提高效率,必然没有品控部门,即便有也形同虚设。
这样的产品就是以价格最低为目标的,虽然是省下了人工费,但产品质量也必然低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