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萧宁占领了剑南道、岭南道、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各道内的州府官员表示归顺,但萧宁一直忙于兵事,根本没有全面治理这五道,五道处于无序的状态。
现在看来,这种无序还没有造成恶劣影响,各州各县的百姓以前怎么生活,现在还是怎么生活。
但是这种无序不能持续如此,必须有规矩才能成方圆。所以接下来,就是如何治理好这五道,彻底掌控在自己手中。
萧宁呆在书房里,不断的构思。
现在萧宁手中有三十万大军,长江以南现存的府兵都在他手中了,完全不用怕有人起兵谋反,就算有,也是乌合之众。
但为安全起见,这三十万大军必须分出一大部分兵力出来,成立新的兵府,驻守在各道。
每道两万兵力,就得十万兵力,长江沿岸关键位置还得驻守,这样一分下来,三十万大军就剩不了多少了,更何况萧宁还得北征呢。
所以萧宁提起笔,在纸上写道:“招兵”。
有了兵力威慑,各地方不敢反,不过现在各道、各州的官吏,还都是之前的,这肯定不行,这些官吏和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最好是换掉。
所以萧宁再次在纸上写下两个字:“官吏”。
招兵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官吏是个难题啊,五道内一百多个州,若是每个州的刺史都换掉,那就得一百多个人,萧宁身边哪有这么多人才。
所以萧宁在“官吏”二字上面画了个圈,自语道:“把所有刺史都换掉不现实,那就换掉主要州的刺史,最主要的还是各道观察使,必须是我的心腹,他们巡视各州,可以将各州毒瘤揪出来。”
“各道有兵力驻守,还有观察使巡视,再加上监察御史监察,这样治理之下,就不会出问题了。”
“而我,也得选择一个大本营…”
蛮州太远了,肯定是不能选择那里作为大本营。益州虽然号称天府之国,但也是偏远,也不适合。苏州和润州(江宁)倒是繁华,但在萧宁看来,作为自己的大本营,还是欠缺了一些。
萧宁选择的只是临时大本营,不是定都,是为了后续的发展,既能顾及五道治理,又能随时染指长江以北。
所以萧宁考虑多时,最后选定了一个地方,那就是鄂州(武昌)。
选择鄂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是鄂州的位置,可以兼顾东西南北。其次,鄂州的军事价值非常高。
自古以来,湖广之地,其城重者有三,一是襄阳,二是荆州,三是鄂州。襄阳不用说了,兵家必争之地,常言道:湖广地势之重,首在襄阳,若争天下,必争襄阳。
为何这样说呢?因为襄阳恰好处在东、西两部和南、北两部的分界点上。襄阳向北是中原,向西是川陕,向南是湖广,向东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可守可战。尤其是南北王朝对峙时期,襄阳是南方王朝保命的军事重镇。
而如果说襄阳是北军突破南方防线的第一镇,那么鄂州(武昌)就堪称是第二镇,有人曾说,南方王朝得武昌则能立国,失武昌则随时有亡国之虞。
所以选择鄂州作为大本营,再拿下荆州,然后染指襄阳。一旦襄阳也落入萧宁手中,三鼎在手,萧宁将彻底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