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又问:“那么,将军以为需调用多少秦军锐士才能伐楚?”
王翦说:“非得六十万秦军锐士不可。”
嬴政心中冷笑,六十万,那可是秦国倾国之兵力。
区区楚国,虽然侥幸喘息数载,又何至于秦国全力以赴?
嬴政又问李信:“你以为伐楚需要多少秦军锐士?”
李信不假思索的说:“臣统兵,二十万足矣。”
楚国全境可征调兵马不过三十万,楚军三十万如何能挡得住泱泱大秦天佑之师?
嬴政回头,不真不假的对王翦说:“寡人以为,伐楚二十万足矣,大将军伐赵燕辛苦,不若暂且歇息,让李信去试一试。”
二十万兵马,不够,但也有可能,王翦大概知晓李信将要采取的策略。
若是李信能自南阳郡南下,兵锋直指楚都寿春,则二十万秦军的确足够伐楚,然而楚国地大城多,倘若一旦开战,战线势必拉长,倘若不能速战,无疑会分散秦军力量,这样一来,与楚军作战的秦军就远远不足二十万,如果再楚军集中力量攻击秦军,二十万秦军同样是捉襟见肘,难以应付。
楚国地大物博,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王翦实在无法想象,有何万全之策可以速战,以六十万大军伐楚,一来应对一旦战线拉长、秦军远离尘土作战深入敌境的弊端,与楚国拼国力消耗,防备伐楚的各种潜在威胁,二来以绝对优势摧枯拉朽,不给楚国任何喘息之机,如此,也许能万无一失。
这是秦国最稳妥的伐楚之策,但王翦并未再多言。
这一切都是他的设想,不足以取信嬴政。
伐赵以来他已屡次三番阻挠嬴政,引得嬴政不满,若是再说,不仅要连累自己,恐怕整个氏族都将遭到灭顶之灾。
利害分明,王翦平静而且蓦然。
他缓缓开口说:“臣老了,有些事已经力不从心,以后王上自然要倚重年轻的将领,臣自请归老家频阳养老,望王上恩准。”
嬴政满意道:“大将军劳苦功高,半生辛苦,回老家将养,也是应当,寡人准了。”
……
李信得王命,领二十万秦军浩浩荡荡奔赴楚国。
临行前,嬴政对李信说:“你将是取代王翦的人。”
李信知道,这是他唯一一次可以证明自己的机会。
他自幼出生贫寒,从无名无姓的小门户里走出,一路走来殊为不易,他经历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窘迫境地,也经历过旁人的冷眼嘲笑的羞辱,甚至在走投无路时亲属闭门不见。
后来,他遇到了一个自赵国归来的少年,后来少年给了他一切梦寐以求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选择。
那时,少年问他:“如果让你选择,你愿做文臣还是武将?”
李信叹气说:“像我这样的人,怎么会有选择?”
那少年说:“我可以给你选择,说吧,你想做文臣还是愿做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