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完年,大队长就把大家召集起来,宣布了一件大事:村里要学外面大城市的工厂一样,办个早托班。
早托班接受1~6岁的小孩子,1~2岁的孩子算一个班,3~4岁的孩子一个班,5~6岁的孩子一个班。
当即就有人站起来反对:“办什么早托班?没这个必要吧?咱们农村人,又不是人家城里人,这么讲究干什么?”
“还什么早托班?不就是跟学校一回事吗?”
“这个肯定得交钱的吧?”
“大队长,咱们村现在是富裕了不少,可也就年底多发了一点钱而已,你不能看大家刚多赚了点钱。就想着法子从大家手里抠钱吧?”
这人这么一说,本来还在想着早托班挺好,把孩子丢到早托班,自己就可以撒手干其他事情的人顿时不干了:
“大队长,你这算盘也打的太精了吧?”
“就是,挣还没挣到多少钱呢,你就想着让咱们出钱了,你就不能让钱在咱们手里多热乎一会儿吗?”
“俺们家今年还要盖房子呢,家里攒的那点钱只够盖房子的,哪里还能上的起早托班啊?”
“就是啊大队长,大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俺们挣点钱不容易,你不能老想着让俺们出钱啊。”
孩子上学要钱,买课本要钱,平时写作业买铅笔橡皮钢笔圆珠笔作业本也要钱。
很多人连上学这样要紧的事儿都不想让孩子上学,就是不想出这点钱,哪里舍得再花钱给更小的孩子?
再说看孩子怎么就麻烦了?还解决大家的问题。
他们一点也不觉得有问题啊。
家里有老人的,老人会帮着看孩子,大的孩子五六岁开始也能帮着看底下小的孩子。
就算没人帮着看的,把孩子放炕上用床单或者荆条盖把炕边围起来也能去干活儿。
干啥非得掏钱去上这个早托班?
当然,还有一个更隐秘的理由大家没说。
大家都知道这两年村里发展的越来越好了,光一个织袜厂就不知道给生产队赚了多少钱。
以前靠山村的年轻男人找对象,虽然不算困难,可说真的,也就普普通通。
哪儿像现在,都不用这些家里有适婚男娃的家庭主动去找,人家媒人自动就带着女方的信息来给说媒拉线了。
不论是从长相上还是学历上,女孩子的质量普遍比以前要高出很多。
最明显的一个,就织袜厂开办的头一年,那一批结婚的男青年,找的媳妇儿有一少半都是连小学都没上过的不识字的文盲,初中生只有五六个,高中生一个没有。
可去年冬天,那些来说媒的媒人带来的女孩子的信息,最差都是上过小学的能自己独立看书看报还会写字的。
初中生就有二十来个,高中生还有两个。
唐三娶的范慧慧,在去年这一批新娘里面是学历最低的,连扫盲班都没上过,认识的字儿还都是唐诗语兴致来了的时候教的仨瓜俩枣。
不过范慧慧颜值最高,而且这是唐三自己看上相中的,虽然结婚仓促,可实际上对他们来说勉强能和自由恋爱结婚。
而且唐三自己就是个小学毕业,自然也不会嫌弃对方比自己还差。
再说了,范慧慧真的很好学,在唐诗语说要教她读书认字儿之后,她学习的劲头比唐诗语当年参加高考的时候还大。
媳妇儿这么努力,唐三也不敢再咸鱼,唯恐媳妇儿超过自己,也跟着她一起读书看报。
别的不说,两个人的文化水平倒是蹭蹭的涨。
啊,话题扯远了。
总之,大家虽然感受到了赚钱的喜悦和带来的好处,可靠山村生产队以前穷惯了,乍然富贵也没想过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