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第一天,博物馆的大门缓缓打开,蒋秋岚穿着西装,散下长发,她的杏眼更加坚毅,看上去也更成熟了。
孙健业站在蒋秋岚身边,他一头白发,满脸皱纹,眸光仍似少年。
孙健业拍了拍蒋秋岚的肩膀:“秋岚,这次展览的策划案,虽然改了很多稿,但现在上面很算满意,今天是第一天,希望你好好表现。这是振兴博物馆的重要一步。”
“我知道的……孙叔,你要相信我。”
蒋秋岚用手捋了捋头发,站直身子,看向前方。
博物馆广场前的闸门打开,第一批游客有序地进行安检,进入博物馆。
蒋秋岚站在展柜面前,后方是唐代的唐三彩,旁边是一尊青铜棺材,上面装点着各式色彩。
蒋秋岚:“各位朋友们,欢迎来到我们的夏季新展,本次展览,为大家展出三十五件新展品,它们都来自全国各地的陵墓中。”
一位小孩靠在展柜边,两只大眼睛发着光,端详着展柜内的铜鼎。他的妈妈听罢,把他拉到自己怀中。
“这些都是陵墓里面挖出来的东西,是死人的东西,不吉利啊……你知不知道,站远点!”
蒋秋岚:“死人,陪葬品……我们一直都避讳死亡,厌恶讲跟死有关的字眼,觉得它是不吉利的,但仔细一想,我们都要面对死亡。”
“古人的陵墓都有随葬品,大多数都是墓主人生前喜爱的,或者是经常使用的物品,比如这里……”
蒋秋岚带着众人向另一个展柜走去,昏黄的灯光照在展柜上,几片竹简规整地放在展台上。
竹简上的隶书十分工整,能看出,写字者是个认真细致的人。
蒋秋岚:“这是西汉文官张汤的随葬品,那年修建政法大学的时候,挖到了他的坟,巧的是,他是一位专精律法的官员。”
“他的坟墓里,没有奢侈品,除了一些生活用品,全都是记载法律的竹简。”
众人的双目齐齐望着展柜,隶书上的文字不再死板,而是活灵活现起来。
四周相对展柜而言是黑暗的,众人似乎望见了过去——那个两千年前的时空,一位文官正正襟端坐,手握毛笔,挥洒心中之律法,治理社稷。
蒋秋岚继续讲解各个文物,出乎意料的是,她今天的讲解格外流畅,没有卡顿与错词,这是她有史以来最满意的一次讲解。
蒋秋岚走向最中间的展柜,里面陈列着一件铜棺,深邃的青色诉说着时光流逝。
在现场,有儿童,有青年,有中年人,有老者。
蒋秋岚背靠铜棺,望向众人:“各位,我想,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正因为生命有限,律法,道德,艺术,技术,科学才有意义,让我们的精神,让我们的发现通过这些,让他一直留存下去。”
“无论我们来自何方,从事什么工作,我们所留下影响不会消失,它总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留存于世,就像今天的我们站在博物馆,看到的这些文物一样。”
众人的目光向蒋秋岚集聚,博物馆黑色的墙壁,展柜上暖色的灯光都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