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拜访的是许禾的东邻,恰巧的是,做向导的三个孩子中,看着最小的那个正是这一家的幼子,其他孩子叫他魏三郎,大约家中至少有三个孩子。
魏三郎今年已经满了七岁,已经是懂事的年纪,对自家的情况还是了解的。魏家祖祖辈辈都是屠户,也是棠州的老住民了,在主街上经营着一间肉铺,现在的当家人正是魏三郎的父亲魏屠户。而正如许禾猜测那般,魏三郎的母亲育有三子一女,魏三郎是最小的一个,最大的已经年满十六,跟着魏屠户一起,准备子承父业。
魏三郎是个活泼孩子,叽叽喳喳的话说个不停,在他的介绍下,许禾对魏家有了个大概的了解,等见到魏三郎的母亲,更觉得这一家人性格讨喜。
魏三郎的母亲叫陈桃香,看着要比许禾大十来岁。屠户家不缺油水,所以目前许禾见到的魏家人都是珠圆玉润的身材。陈桃香是个爽朗妇人,布襟包裹着头发,一身茶褐色的棉布衣裳,有些陈旧却干净,许禾瞧着,是个很爱干净的人。
许禾还是那一套说辞,陈桃香很热情,一口一个许妹子,让许禾有些哭笑不得。
招架不住这位陈嫂子的热情,许禾只能看着陈嫂子赶走了自家小儿子,亲自带着许禾拜访附近的邻里。对比三个小孩子,陈桃香对这附近的人家可谓是如数家珍,而许禾也从中了解到了不少信息。
比如刚才见过的吴娘子,并非孙秀才的原配妻子,而是填房!孙秀才一家原是棠州城外的乡下人家,不过孙秀才争气,读书考学有了功名,第一位妻子是同村人,说是家里是耕读人家,难产去世,留下一个女儿,如今已有十岁。而吴娘子这个填房,是商户之女,这吴娘子和这原配留下的女儿关系不怎么和睦。
除了孙家的八卦,许禾也了解到,这葫芦巷子里头真是住着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开针线铺子、蔬果店、酱油坊、醋坊、小食摊的,稳婆、喜婆、媒婆等三姑六婆也有,甚至还住着一位衙门里的捕快,听说因为这位捕快,大家伙的店铺都更安稳了一些。
拜访完附近的邻里,又听陈嫂子讲了满耳朵的八卦,这一下午也就过去了,看着日头西渐,许禾和陈嫂子约好明天早上一起去买菜,就拜别回家了。
晚饭做的简单,出门前就在炉子上熬着的小米粥已经软烂,快速做了个清炒莲藕,一个凉拌豇豆,分量都不多,晚上还是要养生的,八分饱足矣!
等吃完饭收拾完厨房,许禾才发觉,之前在客栈住着不觉得,如今自己烧水洗漱却是个大麻烦。她只买了一个铁皮水壶,也只有一个煤炉子,这灶台倒是四孔双灶,可是她嫌一个人既要烧火又要做菜太麻烦,再加上三个人吃的也不多,就没用灶台。得亏这是夏天,烧一壶热水再添些凉水,就足够一个人洗澡收拾了,等到冬天就不够看了,看来以后还是得多用这个柴火灶才行。
搬入新家的第一天就这么无波无澜的过去了,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的古代夜晚,除了睡觉,似乎也找不到其他娱乐活动。而早睡的后果就是天光微亮,许禾就醒来了,看着还呼呼大睡的宋瑜宋瑾,许禾只能感叹,没烦恼的小孩子就是觉多。
轻手轻脚穿上衣出了卧房,看着天光,许禾估摸着,现在也就早上四五点,夏天天亮的早,这几天两个孩子都是早饭前一会儿起床,离现在还有好一会儿,她去买菜也不必叫醒他们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