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理学风行,逐渐僵化的科举制
“陛下,老臣年事已高,恐怕再也不能为咱们大明努力,真希望能够回到凤阳老家,颐养天年才好!”
这时活着的几个勋贵看到韩国公李善长这个动作,也明白了他们应该要做什么。
虽然他们的能力不怎么样,但是有韩国公李善长在前面扛着,只要跟着他们走就行了。
他们之所以能够活到现在,就是因为不乱伸手,不搞权力,一心跟着这些聪明的勋贵夹着尾巴做人。
“臣周德兴年事已高,请求回乡颐养天年!”
“陛下,老臣费聚最近身子骨越来越弱,落了一身的病根儿,也没办法继续为我大明效力,还请陛下准许我回乡!”
……
紧接着许多的勋贵全部都站了出来。
看到这样的情况,朱元璋心中非常满意。
这些老家伙总算是愿意把自己手中的权力交出来了。
正好给新一辈的年轻人腾腾位置。
然而朱元璋却说道。
“各位老兄弟跟随朕征战天下,为我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都是我社稷功臣,我又怎么忍心让诸位回去,朕的大明还需要各位帮忙!”
韩国公李善长顿时装作一阵感激涕零的样子。
“陛下,多谢陛下看重,但是自从老夫投靠陛下到现在,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回过家乡,如今咱们大明的天下已经太平,我也想回老家看看咱们凤阳的乡亲们究竟过得怎么样,如今朝堂上人才济济,缺咱们几个老兄弟也不多,要是陛下体恤我等,就多给咱们几亩地,让咱们回去种吧!”
朱元璋听完后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准奏,还请各位老兄弟放心,等到你们回去之后,吃的喝得用的绝对不少,要是有空的话,得多来看看朕,毕竟咱们这些老兄弟已经没有几个人了!”
等到李善长等人离开朝堂后,朝堂上又开始商量科举的事情。
尤其是那些文官,心里非常地高兴。
如今走的几个几乎全部都是勋贵当中的老人物。
有着这些人在操场上,甚至他们都不敢乱说话,现在倒是好了,只要他们离开了这一个地方,对于他们文官来说绝对都是好事。
于是一个个开始提出他们的意见。
朱元璋皱了皱眉头,这才刚开始,这些文官就已经如此的跳脱。
看来这对他们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
不过还是准许了吏部的建议。
李临渊身为吏部都给事中,自然也需要参与到科举一事的,主要负责审查试卷和监考工作。
吏部的官员对于这件事情可是非常重视,毕竟是国家的抡才大典。
李临渊看了一段这试卷上的题目,不由得感觉到一阵的头大,上面几乎全部都是一些四书五经的东西。
关键这里面有好多自己都没有听过。
“这些考卷都是谁出的?”
这是一个吏部的官员笑着说道。
“这些题目可全部都是翰林院里面的大儒提供的,而且还经过了翰林院的祭酒大人亲自编写考校,内容绝对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