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向背
对于这些百姓自发的做法,李世民并没有感到气愤。
虽然他们自作主张,胆敢冒充梁山的身份。
但李世民也确实没有想接受招安的想法,也不算是被坏了事。
甚至让李世民更为开心的是,从这么些百姓的做法中可以得知人心向背。
雍丘县城这场动乱,参与的百姓有上千人。
甚至还有许多县城中的小吏参与。
直接动手的就有这么多那么心怀怨恨只是胆怯的人自然就更多了,少说也得有上万。
而达不到怨恨,只是对当朝不满,对贪官污吏横行,残害百姓感到不满的人自然更多了,那恐怕是整个京畿路没有几个百姓还能保持对赵宋官家的热爱了。
百姓们自己做出了选择,民心向背已经再次显现,这对于李世民他们自然是一件大好事。
李世民只笑着宽宥了这些负荆请罪的百姓。
吴用公孙胜的人也都笑着向李世民道喜。
上下众将神情各异,但人人心怀惊喜。
如今这李世民麾下众将中,难免还有心怀侥幸,妄图等着朝廷招安的。
故而面对招安的破坏,自然是心情复杂。
但偏偏破坏招安的不是他们梁山的人,而是赵宋官家治下的百姓。
他们虽然全都是粗人,但心中也能想明白这个道理。
如果整个京畿路的百姓都被赵宋官家不满,那么大宋的东京皇城又如何能够安定的坐落在京畿路呢?
而他们在与高俅的对战之中,也彻底意识到了朝廷的软弱和无力。
虽然他们曾经也是这其中的一员,但身处其中还总觉得自己或身边的同僚都有万夫不敌之勇,还总觉得了不起呢。
他现在在李世民的麾下,对大宋朝廷挥起手中的利刃,朝廷的软弱无力便昭然若揭了。
轻而易举的便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即便是一些坚定的想要造反做一番事业的人,也没有做好这个准备。
这还想着占据山东、河北,徐徐图之,再巩固一下势力,将淮南也打下来。
却突然发现才往西刚一进军,东京城就已经暴露在眼前了,似乎没什么人可以阻挡梁山。
李世民带着众将热情的招待了这些前来负荆请罪的百姓。
愿意留下的便被李世民留下分配一些职务,愿意返乡的又受了李世民重金资助,返乡带领百姓等待王师到来。
事实上,这些人是全部都愿意返乡的。
李世民也希望他们返回乡间,带领百姓配合自己的大军行动。
只不过毕竟要表示自己仁君风范,所以才给了这些百姓两条路选择。
而对于这些百姓来说,他们干的本就是杀头的事情,他们主动站出来,无论老的少的,都是一些有担当的,做好了把性命留下的准备。
如今不仅没死,反而因祸得福,又岂会害怕危险?
正好返回乡间,带领百姓们继续配合梁山大军行动,天下动乱之际,正是立功之时。
光留在李世民这里,分配一些职务,做一些后勤的事,又能显出什么功绩?当然还是回去!
上一次做事,他们是对朝廷心怀不满,是为自己遭难的亲属报仇雪恨。
这一次,他们就是为了博一个封妻荫子了。
眼瞧着陈留雍丘距离东京城不过百十里地,朝廷十三万大军面对梁山都是不堪一击,谁又能守得住东京城?
看似天下还属于大宋皇帝,但大宋皇帝的脑袋似乎已经在李世民的手中了。
现在的百姓再做选择,可就不仅仅是因为对朝廷不满,对梁山欢迎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已经摆在眼前了。
送走了这些百姓。又过去了三天。
高太尉仍旧闭门不出,十分惊恐,派人连连催促东京城赶紧做出反应。
那道君天子得知自己的人被半路袭杀,梁山的人还四处张榜通告,嚣张至极,实在感到大大的丢脸。
对于天子来说,自然是勃然震怒。
连连收拾了一番禁军,抽出来了三万兵马,调了几员猛将,就要立刻支援高俅。
可发兵的命令还没有给出,北边又传来了噩耗。
大刀关胜分兵两路,一路在西取下了酸枣阳武,一路在东取下了长垣、蒲城。
眼瞧着东西夹击封丘,兵锋直指陈桥。
这一下,东京城中的歌舞升平是彻底的被打破了。
皇帝也彻底没什么心思,再去过什么中秋佳节,修宫殿乘凉了。
刚想派出兵马增援,此刻也不敢了,只赶紧把这兵马握在手中,先守住开封。
那皇帝在宫中大发雷霆,上下乱骂。
只骂这关胜不忠不义,竟然背反朝廷。
当初关胜被擒拿的时候,他也没怎么在意,只觉得来头虽然看似不小,但到底也只是个无名小卒。
如今,这情况却大有不同了。
尤其是这皇帝怀疑这些武将是不是早就和梁山有勾结,早就对朝廷心怀不满,就找着机会造反。
要不然,那呼延灼为何领兵攻打梁山,却轻而易举的败阵?
掉过头来打高球,却五百人直冲中军,锐不可当。
林冲、徐宁不过是区区的两个教师,活了半辈子,也只不过是练习武艺,没有上阵厮杀过。
也没在朝廷里显示出什么能耐,这入了梁山的手中,调转头来处处攻城略地。
大刀关胜也是如此,让他去攻打梁山就步履维艰,带着一帮兄弟,没几天就被梁山擒拿。
这掉过头来打朝廷却是这样的勇猛。
大名府被他攻占,滑州也被他拿下,如今直接攻入了京畿路。一路上夺下来的城池都快有十来个了!
道君皇帝气的连砸了一片官窑瓷器,经济与艺术价值颇高的瓷器碎片便铺了一地。
他只在心中大恨。
自太宗皇帝以来,对武将严防死守,果然不错!
这般武将果然个个包藏祸心。为朝廷效力的时候,便藏拙不出力,一个个要把这般本事为朝廷使出来,哪里还愁天底下有流民造反?
辽国,西夏也早平定了。
可愤怒归愤怒,徽宗却没有旁的办法。
虽找了蔡京商议一番,但蔡京是个文人,面对到底是增兵高俅还是固守东京,也是难以抉择。
至于朝廷剩下的那般武将,徽宗虽然也很想问计,但心里总不放心。
以前其实也没把这些人放在眼里。
思来想后,也无可奈何,只赶紧修书一封,令人八百里加急往西北送。
前前后后,徽宗最后能用的人也只有童贯这个老太监了。
徽宗料想潼关是个太监,一身权势都来源于自己,和旁的武人不同,一定不会背叛朝廷。
那高俅命令心腹牛邦喜守在陈留,把守住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