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在药物的作用下完成了这次及冠大典,这为整个朝堂带来了几分安定,继位的帝王不是个孩子,他有着自己的权利,他的决策会对这个庞大的帝国带来影响,唯一担心的只有长乐宫中的窦太后了,但刘启也没有办法,儿子的年幼让他只能把兵权交给了母亲,他只希望母亲能好好帮助刘彻。
时间总是在无意间逝去,刘启在人生的最后两个时辰完成了他内心的遗憾,未央宫成为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站。
人生最后的时光里,他带着笑意躺在床榻之上,听着儿子诉说着将来的理想,听着听着,他困了,眼睛闭上之后,耳边传来了吵闹声,吵闹声来的快去得也快,很快就消失了。
刘启睡着睡着,胳膊上传来了摇晃感,那是一只满是老茧的手在摇晃着自己的胳膊,他不悦的睁开双眼,只见一个英武的中年人穿着盔甲站在自己身前,他满脸的笑意,似乎在嘲笑着刘启的样子。
“大兄,快起来,快起来,父皇在外面等你”,看到刘启茫然的起身,梁王仔细的上下打量,“啧啧啧,大哥怎么变得这么老了”。
话音一落,他就迫不及待的拉着刘启向门外走去。
…….
群臣们看到皇帝没事,都准备好回去吃个带把肘子,喝二两小酒,不为别的,只为皇帝好像病好了。但他们的马车还没走到家门口,耳边的一声声钟响传入了他们的耳中,听到这钟声的人全都脸色一白。
皇宫中的丧钟响了。
去皇宫,去皇宫,这是所有人内心的想法。
长安城中的气氛紧张了起来,老百姓们看到那些高不可攀的贵人们的马车在街道上疾驰,他们都向着皇宫的方向前进,老百姓也明白皇宫中发生了大事,于是纷纷快步赶回了家里,门窗紧闭。
偶尔会有几个胆子大的,悄悄通过窗的缝隙看向街上,平日里热闹繁华的大街充满了萧条与荒凉。
一名叫李广的将军带着自己的手下,拿着虎符接管了长安城的城防,一万名披着铁甲的士兵将这座城围了起来,他们站在城墙上死死的盯着城外,身后的同僚死死盯着城内,一旦有意外情况他们就会立即出动。
这既是保护,也是限制。
钟声是由胖太监敲响的,他泪流满面的敲动面前的大钟,这是他对皇帝的告别。
窦漪房刚回到了长乐宫,还未坐定,就听到了钟声,她一下子垮在了床榻之上,眼泪不自觉的就流了下来。
田蚡坐在自己的工位上差点激动的跳起来,他的姐姐要成为太后了,属于他的那份荣华富贵即将到来,他不会再是一个需要去附庸别人的人了。
张尘拍了拍未央宫中跪着流泪的刘彻,拍了拍他的肩膀,他不知道该如何去安慰刘彻,只能说一声常用语,走出了宫殿,找到一个隐蔽的地方回到了现代。
……
刘彻主持完成了父亲的丧事,在群臣的劝谏下,勉为其难的登基了,后宫的太后王娡和太皇太后窦漪房怀着不同的心情看着未央宫中的权力更迭。
从小就热血沸腾的刘彻,坐上皇帝的位置后迫不及待的想为庞大的帝国做出更改,在他看来,朝堂上古井无波,没有泛起一丝进取的火花,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并不能让大汉变得更加强盛,他要做出改变。
变法二字出现在了他的脑海中,他渴望着有一番作为。
一场科目为贤良方正的考试在长安城中展开,天下的读书人终于等到了出头的机会,他们认为自己即将乘风而起,一篇篇锦绣文章出现在他们的笔下,一道道优秀治国方案出现在了文章中,他们等待着考官对自己的成功进行评价。
赵绾、王臧从这场考试中脱颖而出,他们的文章得到了主考官刘彻的大力认可,这次考试中更是潜藏着两个不一般的人物,董仲舒和东方朔,刘彻与董仲舒的第一次见面就被他的学识和想法所吸引,但他明白自己此时还无法做到董仲舒说的那样。
退而求其次,刘彻选用了赵绾、王臧成为了改革的先锋,他们首先对服饰和礼仪发起了冲锋,但牵扯了太多人的事情总是不可能那么的顺利。
他们的冲锋引起了长乐宫中的太皇太后窦漪房的反感,她沉迷道学,无为而治的国策对她来说是最完美的策略,她不允许有人对此进行更改。
不够粗壮的柱子无法支撑起硕大得屋脊,刘彻的想法终究化为了一场泡影,这一场变法只是在这平静无波的朝堂上掀起了几朵浪花便归于平静。
两个站在浪潮上的先锋宫因为浪花的湮灭而沉溺在海中。
赵绾、王臧的死让刘彻的激情平息了下来,内心也产生出了对窦漪房的不满,但成功者都有一项必要的能力-隐忍,争斗转向了暗处。
刘彻平息了自己的激情,开始了吸取经验值升级的时期,夜晚闲暇时,他也会拿出父皇说的那个箱子,里面经历了这么久的时间,所放的书籍也越来越多,但新的书籍中都在劝告后世子孙,那幅画像已经有些模糊了,可刘彻还是知道这是谁。
年轻人的逆反心理对于某些事情,又恰好处于某些特殊时期,就会在心底里种下一颗种子,开始时不会去在意这颗幼苗,等这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时,才发现已经无能为力了。
只有铸成大错时,才能让心底里的这棵巨树连根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