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东的心里还是挺忐忑的,他怕对比。
主要是希斯·莱杰的小丑太深入人心了。
而且希斯·莱杰人也不在了,就算廖东演得再好,也处于天然劣势。
廖东和杰昆·菲尼克斯不一样,年龄、资历、籍贯、演技都比不上,所以心里难免有些忐忑。
当然,好处也有,因为这一世没有杰昆·菲尼克斯的小丑,廖东不会被拿出来反复鞭尸。
而年龄和资历在这个时候又成了挡箭牌,其实就是天庭宴踩小鲜肉那一套,廖东只要能发挥出前世杰昆·菲尼克斯的八成功力,就可以宣传说自己比甜茶、汤姆·赫兰德和罗伯特·帕丁森这些美国小鲜肉演得好……
廖东倒是没想这么多,他反而觉得自己比希斯·莱杰有优势。
不是廖东飘了,他是通过角色成长来分析的。
《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小丑只是一个配角,反一号,他登场的时候已经小丑的完全体了,所以观众看到的是一个舞台上小丑,是一个已经有了自己独特价值观的角色,自然光芒四射。
可是《小丑》完全不同,剧本讲述的是小丑黑化的过程,廖东可以通过情绪变化、人物变化受益。
这是他的优势,也就是传说中的戏保人。
《小丑》虽然是R级,算是剧情片,但也是三幕剧,好莱坞的编剧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写法。
只不过《小丑》的三幕衔接点比较模糊,一般人会看成四幕或者多幕。在和斯考特·斯利弗长谈之后,廖东确定了自己没看错,就是三幕。
第一幕大多数人都能看得出来,就是从开头一直到地铁上亚瑟掏枪杀了三个人渣。
这代表了旧世界的崩塌,也代表了亚瑟从一个底层变成新世界英雄的开端。
这是亚瑟第一次杀人,廖东研究了剧本,和斯考特·斯利弗讨论了半天,他认为亚瑟杀人的时候不应该那么果断。
斯考特·斯利弗觉得很有意思,“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廖东挠了挠头,“我这几天研究了不少连环杀手的报道和自传,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点。”
“他们的童年都不幸福?”
“这是他们杀人的诱因,我研究的是他们第一次杀人之后的心理活动。”
“哦?”斯考特·斯利弗换了一个比较舒服的姿势,“说说看。”
“大部分连环杀手,在杀第一个人的时候通常都不会做太详细的计划,有时候只是偶然为之,或者说是一时冲动,更像是激情杀人,有时候甚至是被迫的。”
“然后呢?”
“他们在杀第一个人的时候通常都会很慌张,也会害怕,然后才是逐渐享受……”
斯考特·斯利弗的眉头皱起,“可是亚瑟并不是一个连环杀手,他并不享受杀人的过程。”
“没错,但是我认为心理应该是相通的。亚瑟杀第一个人的时候是因为正当防卫,他杀完人以后一定是非常慌乱和害怕的,他不应该像剧本里写的那样,那么从容地杀掉第二个人。”
斯考特·斯利弗坐直了身体,“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杀?”
“我认为是惯性。”
“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