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时以后,廖东感觉自己的脑子嗡嗡作响。
一边的杨欣早就把眼镜摘下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居然睡着了。
然后杨欣就被掌声惊醒了,她揉了揉眼睛,“电影放完了?”
“完了。”
“效果不错?”
“看起来好像是的。”
德彪西厅的掌声持续了七分钟,看来这帮观众、记者和影评人很喜欢毕干的长镜头。
这倒是正常,毕竟六十分钟的3D长镜头,这还是影史上第一次。
而且他们大多也没看过《路边野餐》。
但是作为看过的观众,其实很难生出好感,尤其是比较专业的电影人,廖东就是如此。
因为毕干的这个长镜头只是翻拍,除了时间从42分钟变成了60分钟,技术上成熟了一些以外,和《路边野餐》那个长镜头没什么区别。
毕干丢掉了精髓,说一句拙劣的模仿并不为过。
但是鉴于毕干模仿的是自己,这话又没法说……
当初大家为什么对《路边野餐》赞不绝口?
因为当初毕干的技术不到位,意外地造成了很魔幻的错位感,观众会去猜测,这个镜头到底要表达什么?到底是现实,还是男主角的幻想?
而到了《地球最后的夜晚》,毕干直接告诉观众,黑夜是假的,属于提前剧透了。
廖东有些失望,坦白说,毕干的技术还是不错的,进步很大。
不管是调度还是审美,都还不错,只不过廖东觉得没有灵魂,很像投机之作。
就像廖东刚刚开始演戏的时候一样,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演的有多好,毕干也有点这个意思,他总想证明自己有才华,《路边野餐》票房不行是因为成本太低,限制了他的发挥。
然而当毕干有这种想法的时候,长镜头就变成了噱头,变成了炫技,这样反而放大了电影的缺点。
比如凌乱的剧情,尴尬的台词和作协都会觉得拙劣的诗,明晃晃地摆在那里,异常刺眼。
不过老外确实很喜欢这个长镜头,首映场过后,毕干的名字登上了推特热搜第二名,关注度超高。
影评人也是一致好评,还有影评人说毕干是“继阿彼查邦之后将电影的感官体验发挥得最为极致的导演”。
当然,影评人的阅片量肯定是足够的,亚伦·斯图尔特就表示,“毕干就是中国的塔可夫斯基,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电影语言,这部电影贡献了影史最伟大的镜头之一。”
还有不少观众和影评人预测《地球最后的夜晚》能拿到一种关注单元的大奖,其实一点戏都没有。
国内和国外的影评人都差不多,这么多年还坚持评论的基本上都失去了对奖项和市场的判断,说白了就是无病呻吟。
收钱的那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