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黄得功归顺
多铎攻下和州城后,没有做过多的停留,领一众将士乘坐舟船向南京逼近。不过走的时候将黄得功的部下全部给带走了,只留黄得功一个人在和州城养伤。
给和州城留下了五千兵马,一万民夫,交由洪承畴统领。
大清的民夫,可不是一般的民夫,都是在农闲时候接受过训练的人。只需要稍加调教一番,就能送上战场。再加上有洪承畴这位练兵大家在,可保城池万无一失。
说来也好笑,多铎留洪承畴在和州的主要目的,并不是防备南明军队,而是出于谨慎考虑,让他负责保证粮道的畅通。
不是多铎自大,看不起南明的军队,而是他们的确不成气候。朝廷军费支出不在少数,养的兵却是一言难尽。
南明的军队主要集中在左良玉和江北四镇五个大军头手中,这些大军头下面又是若干个小军头。四镇里黄得功对南明朝廷还算忠心,虽说有时候也会不把朝廷诏书当回事。
但只要有人以大义来规劝,他总会心服口服,立马改正。不然之前和高杰发生那么大的恩怨,也不会愿意接受史可法的调解。
与黄得功相比,其他三个军头和左良玉,完全属于调宣都不怎么听的地方军阀。尤其是左良玉,在北来太子案爆发后,弃西边局势不顾,尽起湖北之兵东下清君侧。
左良玉这一动,西边的防御荡然无存,朝廷还得从江北四镇调兵去抵御。原本还算防御得当的边墙,变得千疮百孔。
公然起兵反叛朝廷,这就是南明朝廷的军队。左良玉死后,左梦庚继续东下清君侧,被黄得功击退,最后只得选择向多铎投降。
多铎呢,本想拒绝左梦庚的投降,他现在可看不上南明的军队。
和原时空的情况有所不同,如今均田政策让广大百姓归心,大清能够征调的军队远比原时空要多。这些都是有地的良家子,用起来可比几个军头手下的兵痞油子要好得多。
两相比较,多铎自然会选择征用成本不大的百姓,而不是收服嚣张跋扈的军头了。可是洪承畴却建议多铎接受左梦庚的投降,原因无他,朝廷需要水师。
多铎权衡一二之后,便接受了左梦庚的投降。至于黄得功则不同,多铎想主动收服他,一是看他忠勇,二是因为他出身辽东。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后面这个,黄得功出生于开原卫,离盛京不远。用汉臣的话来说,多铎和黄得功算是同乡。
历朝历代,当权者对待同乡之人,总会比旁人要高看一眼。
古声古色的房间里,洪承畴正在自己和自己下棋。一只手捧着书,一只手执棋,推演下一步该如何走。
忽然门被推开,一位亲兵走了进来:“将军,那位黄总兵醒了。”
洪承畴哦了一声,问道:“他没寻死觅活吧?”
“怎么没有呢,一醒来就到处找刀子,没找到就想着咬舌自尽,要不是我们几个看着,恐怕就让他给得逞了。”亲兵如实的回答道,随后又将黄得功醒来后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向洪承畴禀报了一遍。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数读书人。”洪承畴摇头叹道。黄得功没读过什么书,却也知道忠君职守,被俘后想着殉国。而那些饱读诗书的官员,李自成来了欢迎李自成,大清入关就摇身一变,欢迎大清。
苦读十几年,好不容易看中举人进士,为官一方,自然不想轻易失去这层官身。若不是大清执意推行均田和士绅一体纳粮,极大的触碰到了那些文官的利益,他们也不会想着与朝廷对抗。
只要能捞钱,给谁当官不是当呢?
“诶!何苦来哉!”洪承畴长叹一声:“走,去看看这位黄总兵。”
黄得功的房间离得不远,走几步就到了,洪承畴推门一看,发现黄得功被绑在床上,嘴里也塞着一团布,防止他咬舌自尽。
洪承畴挥了挥手,示意几个亲兵出去,随后搬了条凳子坐在床边,看着有些激动的黄得功,说道:“愿赌服输,你输了比斗,就应该按照事前约定,归降于大清,为什么要寻死呢?”
“呜~呜~”黄得功嘴里塞着布团,话根本说不清楚,传到洪承畴的耳中,就只剩下呜呜声。“我可以帮你取出布团,但你不能咬舌自尽。若是伱同意,就点头,若是不同意,就摇头。”
“我相信以黄总兵这般的为人,不会说话不算话吧?”对待像黄得功这样的人,激将法格外好用。见黄得功点头,洪承畴扯出了布团:“现在没有布团了,你有什么话,尽管说便是。”
“我黄得功虽然没读过书,却也知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的道理。是先帝提拔了我,我自然该为大明尽忠效死。”
“将和州城献与你们,我已经完成了我的赌约。如今我要为大明殉国,你们为何要阻拦我?”
“你说的先帝是前明怀宗庄烈皇帝吧?”
怀宗庄烈皇帝是福临迁都以后,给崇祯上的庙号和谥号。见黄得功点头,洪承畴继续说道:“我且问你,我大清天子,乃前明怀宗庄烈皇帝之亲婿,其关系较朱由崧来说,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