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网xiaoshuotxt.cn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阅读网 > 都市小说 > 重生八零之低调发育 >第一九四章 战略重心调整

第一九四章 战略重心调整(1/2)

 推荐阅读:团宠弃妃财迷宝宝修仙:我能改造资质化学式山野医香直播电锯雕唐僧,手抖吓坏网友真君请出山开局我变身刑天铠甲英雄救美八零乖乖女:重生办厂当首富全民:不是吧!我一个剑士直接开天门了?超神:科学成神穿书之我死后,师尊她以杀证道
最新网址:xiaoshuotxt.cn

想要做LCD产业,可没有那么简单,不是只搞一个实验室就可以的。

LCD产业的背后同样是一条巨大的产业链:包括液晶材料、玻璃基板、偏光片、滤光片、光学薄膜,驱动IC、背光源等,全部需要打通有量产能力,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

而且TFT-LCD产业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行业的内卷会非常的激烈,是非常典型的规模竞争行业。

第一代的面板尺寸还只有300mm X 400mm,面积差不多就是一个小櫈子大小。

但到了7代线,就放大到了1800 mm X 2150mm,面积放大了30多倍,面积差不多就有一张小型的会议桌大小。

陈兵重生前,10.5代、11代生产线已经成为了主流,面板尺寸达到了2940mm X 3370mm,面积已经比得上一间小屋子了。

TFT-LCD的生产线,每升级一代,面板尺寸就会放大不少,尺寸的放大代表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也代表的着产能的快速放大。

而这种产能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放大背后,就是需要不断加大的投资额。

第一代TFT-LCD生产的投资成本,也就是几千万美金;到了4.5代线,投资成本就提升到5-6亿美金;6代线突破了20亿美金,而到了10.5代、11代生产线投资额更需要50-60亿美金。

能够支撑行业投资额不断放大的,自然是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TFT-LCD的应用,从最早的笔记本电脑屏幕、到电脑平板显示器、到液晶电视,再到手机屏幕,经历了三十年的持续高速增长。

到了陈兵重生回来之时,TFT-LCD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1000亿美元,而且TFT-LCD市场高速增长的同时,还带动了LED、OLED等其他显示技术的同步增长。

陈兵下决心要自己来搞LCD产业,与霓虹展开正面竞争,自然不会只是与东芝、NEC斗气那么简单。

LCD这种产业规模在整个电子行业中,都是十分突出的。是能够带动内地电子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

而且,LCD虽然技术上是源自灯塔,但在灯塔从没有产业化过,几乎没有灯塔企业在这个领域大规模进行投资。内地发展LCD产业与灯塔完全不构成直接的竞争关系。

历史上,LCD产业80年代在霓虹起步,90年代在霓虹发展演变成熟,也开始吸引了宇宙半岛和对岸陆续加入竞争,而内地却是到了新世纪之后才开始展开追赶。

但内地LCD产业真正形成规模已经是很晚的事情了。在内地LCD产业没有成熟起来之前,不仅被霓虹、宇宙半岛、对岸赚取了大量的利润,还几次受到他们的打压。

这一世,陈兵重生回来,自然是要改变这段历史。这也是为什么,英豪在第一次向RCA进行技术采购时,就选择TN-LCD的原因。

过去两年,英豪的LCD工厂,在英豪的体系内,存在感一直不强,似乎只是英豪的边缘业务,与它相似的还有电视机业务。

但只有陈兵自己知道,LCD一定是英豪长期要发展的核心业务之一,只不过还没有到达爆发的时点罢了。

过去两年,陈兵从来没有从LCD工厂抽走一分利润,而且还在对LCD的技术研发不断增加投资,就是在进行持续的前期技术积累,夯实基础。

而接下来的几年,虽然LCD仍然没有那么快的进入产业爆发周期,但其实在重要的应用领域,却很快就要开始导入了。

稍微了解一点电子产业发展史的人都知道,LCD的第一个重要的大规模应用领域,就是笔记本电脑,接着就是显示器与液晶电视。

这都是英豪已经在深入布局的领域,英豪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PC产业的第二大制造商,也已经为LCD的应用准备了巨大的潜在市场。

LCD的市场爆发,是90年代的事情,未来的五、六年还只是技术的酝酿期,陈兵也不会去揠苗助长,只会在这个阶段继续猥琐发育,积累技术底蕴。

整个80年代,全球电子产业发展的核心脉络,是计算机的快速普及,和计算机上下游产业的规模不断增长。

但其实到了1984年这个时间点,PC的架构已经基本完整了,未来PC硬件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无外乎是两个。

一个是跟随CPU的升级脚步,提升PC的系统能力;另一个是PC的各种部件,分化出来,逐渐成为标准化的产品,完成产业分工。

英豪在PC领域的技术布局已经彻底完成了,几乎所有的PC部件,英豪都形成了生产能力,也做好了将这些部件生产业务,拆分出去,让它们各自发展的准备。

至于CPU,是陈兵在战略上有意放弃的领域,陈兵不会去碰触PC行业的CPU,但却已经与INTEL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围绕CPU升级PC系统性能方面,已经不会落后于任何竞争对手了。

从286电脑时代开始,PC的技术架构就彻底定型了,PC整机的竞争,就将更多的是商业运作、营销技巧的竞争了,其中的技术含量反而会越来越低。

陈兵的强项,一向不在于商业运作,他不是那种营销大师或真正的管理专家,陈兵的强项是对技术方向的敏感。

就象年初,英豪已经将游戏机产业改变成事业群一样,今年做好PC业务的分拆工作,陈兵就会把PC业务移交出去,而自己会转向技术含量更高的领域,就是笔记本电脑。

笔记本电脑与LCD一样,都不是在80年代爆发的产品,都是需要等到90年代,才能形成产业规模,但笔记本电脑的技术积累,却也已经在80年代就提前开始了。

从原理上,其实笔记本电脑与PC有很高的重叠之处,甚至将笔记本电脑拆开,其上的部件,甚至与PC是高度对应的。

但笔记本电脑是更加紧凑的系统,需要将内部的各个部件进行小型化,使得笔记本电脑在保持技术性能的同时,必须更加的轻薄化。

在工业制造领域,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等尺寸的工业产品,是生产难度最低的。

而同样基本原理的东西,无论是想要进行大型化,还是小型化,其难度都会成级数的提升。

越是向两端发展,需要的工业综合能力越强,涉及到的技术领域越广,包括材料性能、工艺精度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同步的提升。

这种难度提升到一定程度,技术含量也就完全不是一回事情了,甚至可能需要彻底更改技术路线。

笔记本电脑,就是对计算机产品进行小型化和紧凑化,这个历程其实开始的很早。

1975年IBM就推出了IBM 5100计算机,因为体积较小,可以随身携带,被称为便携式计算机。

但其实这台计算机并不真正便携,他的重量高达25公斤。这样笨重的“便携式”计算机,自然不可能被市场认可,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此后十年,许多厂商都在尝试推出各种便携式的计算机机型,计算机的重量也在不断的减轻,但仍然迟迟无法取得真正的突破。

直到1985年,霓虹的东芝推出了T1000机型,采用了Intel 8086 CPU,512KB RAM,并带有9英寸的单色显示屏,没有硬盘,可以运行MS-DOS操作系统。

这款计算机才真正有了后世笔记本的样子,也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商业化,而同年IBM推出了类似的产品。

可以说,1985年才是相对被认可比较多的,笔记本电脑产品的开端之年。但之后几年,笔记本电脑在市场上引起的浪花也并不算太大。

直到1992年IBM公司第一台ThinkPad笔记本电脑问世,这台ThinkPad 700C,才算正式开启了笔记本电脑的大规模应用历史。

而到了1994年,Intel首次尝试推出了Intel Mobile Pentium 75处理器,专用于笔记本电脑,才使台式电脑与笔记本电脑真正分化为两个产品品类。

现在还是1984年,距离笔记本产业的规模化和商业化还很遥远,陈兵也并不急于要提前推进,笔记本电脑的商业化进程。

电子产业的发展是有很明显的周期的,陈兵是1980年开始创立英豪,过去的几年中,正是电子产业新技术频繁被创新出来的时间节点。

从1981年IBM推出PC、1983年摩托罗拉推出大哥大,都是里程碑式的节点,是PC和移动通讯这两大产业领域的开端。

陈兵过去几年一直在玩命的扩张,其实就是要赶上这几个重要的里程碑节点,完成技术和品牌的卡位。

但历史上,80年代的后半段,电子产业的发展,更多是计算机、大哥大的产业规模简单扩张,很多其他新的技术,其实是在进行积累和酝酿之中。

直到进入了90年代,计算机和手机的市场,规模扩张到了一个临界点,许多前期积累的技术,也足够成熟,才重新开始进入一轮新产品的爆发期。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