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甩脸而走,就是为了警告这些媒体,不要乱写,不要拿他和李超人的关系进行炒作。
李超人现在的人设,还打理的很不错,陈兵没有必要去公开与他产生冲突。
而且以李超人一直打造的人设,他也会摆出一副仁厚长者的样子,绝对不会跳出来指责,陈兵摘了他的桃子,不敬老尊贤。
以李超人的老道商业经验,肯定明白商场之上没有那么多的温良恭俭让,他自己想要压价,被陈兵半路杀出截了胡,也只能认了。
至于李超人内心里,会不会把陈兵在小本子上记一笔,陈兵根本不想去猜,也根本就不在乎。
陈兵嘴上说,李超人是尊敬的商业前辈,但背后捅刀子的时候,却是绝对不会手软。
这次陈兵抢先拿下香江电灯,可不仅仅是抢下一块资产那么简单,也是在有意对李超人的商业版图进行阻击。
李超人的主业是地产,香江电灯虽然是以电力供应为主业,但其实在地产商的角度来看,却有极高的价值。
香江电灯历史悠久,又曾长期被腐资控制的,因此拥有的不仅是电力工厂,而且在香江的很多核心地段都有土地物业,升值潜力极大。
历史上,李超人就是把这些低价购入的地产、物业,拿出来进行了翻建,并借此大发横财。
香江已经发展了百多年,核心地段的资产,早就已经被抢夺一空,港府每年能够拿出来招标的土地,大部分都已经是九龙等新后开发地区的了,很少有核心地段的资产了。
香江许多次老牌企业的并购,其实购买方看重的都不是这些企业主营业务,而是他们拥有的地产资产。李超人更是这种操作的高手。
李超人经营还有一个极大的特点,就是他极为重视公司的现金储备,这与其他地产商,尤其是内地的许多地产商高杠杆借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保持现金稳定,李超人的商业版图,不仅是以地产为核心,还投资了大量的电讯、水、电等基础公用事业,以及超市。
这些行业统一的特点,就是拥有庞大而稳定的现金流,这诸多稳定的现金流,就成为了李超人商业版图的后背资金池。
历史上,李超人投资公用事业,就是从收购香江电灯上开始的。
陈兵这次捅的一刀其实还只是开端,未来陈兵只要有机会,还会继续去抢夺李超人的那些现金业务。
陈兵没有兴趣去地产业里和李超人斗,那不是他擅长的地方,但陈兵现在的资产已经不输李超人太多了,完全可以去抢夺他的这些外围屏障产业。
如果未来真的能够把这些产业都抢下来,恐怕这个时空的历史上,就不会有李半城了,也许还会出来一个陈半城也说不定。
陈兵在机场接受了采访,但这只是临时性的安排,还很难满足媒体们的热情。陈兵回到公司以后,为了维持与媒体的良好关系,又安排了一次专门的联合采访,之后就躲在了英豪的总部园区里,等待这波风潮慢慢过去。
对陈兵和英豪的深入报道,只是这波风潮的主浪,在陈兵开始低调装死之后,媒体的热情也开始向余波发散。
英豪的其他核心股东,同样不可避免的,被这些媒体拿出来大肆的报道。
李世豪是陈兵之外,第二大的股东,又与陈兵是同学,是一起创立英豪的核心人物,自然也被媒体重点关注。
李世豪同样也是年轻一代中,成功人士的典型代表,何况李世豪又是真正的香江本地人,自身也没有什么黑料或花边,因此报道的也是极为正面的。
基本上就是将李世豪形容成了慧眼识珠型的人物,凭借过人的眼力,早早就看出了陈兵的不凡,出钱出力辅助陈兵创立了英豪,也使得自己的身家,超越家族的积累。
至于赵平,也同样被媒体全面的报道,从他早年在灯塔的经历,到黯然回转香江,再到入股英豪重新出发,最终有了如今的地位。
在华人文化里,老师给学生打工的事情不多见,但老师引导辅助学生成就一番事业,却是值得大肆报道的佳话了。
文人一只笔,就看怎么写。
老郭相声中的段子讲的好,“我要和你睡觉,这是流氓;我要和你一起起床,这就是徐志摩。”
陈、李、赵都算是英豪的创始人,也早就是媒体报道过的英豪三驾马车,现在英豪风头正盛,没人愿意得罪这三人,对三人的报道基本都不算出格。
但媒体很快注意到了,英豪居然还有一位个人股东,而且一直没有什么太强的存在感,就是在英豪内负责所有代工生产业务的徐天风。
徐天风居然持有英豪集团千分之五的股份,虽然比三驾马车的股份少了一个数量级,但以英豪50亿美元资产来计算,他持有的股份,也有2500万美金了,核港币已经接近2亿了,这又是一个亿万富豪。
徐天风可不是英豪的什么创始人,在加入英豪之前,他只是一家规模中等的电子代工企业的老板,一年也就是赚个百来万港币,在富豪多入牛毛的香江,这种小企业主,几乎是没有什么存在感的。
但徐天风就是凭借这个不算大的电子厂,一转身并入了英豪,并拿到了千分之五英豪的股份,几年之间,跟随英豪身价上涨到了亿万富翁。
英豪的三个创始股东,媒体一般是不会轻易得罪的,但对于徐天风,媒体就没那么客气了,很快就有一种声音出来,评价徐天风完全是走了狗屎运,搭上了英豪这列财富快车。
在这种评价的同时,还隐隐的表示,英豪用千分之五的股份,去收购这么一家电子工厂,是一次小小的失误,被人白白拣了便宜。
这种论调一出,很有市场,许多人都酸溜溜的表示,徐天风根本就不值这个价,完全是拣到了皮夹子。
当然,也有财务专家站出来秀专业性。表示早期创业公司的估值并不是这么估的。
徐天风进入英豪的时候,英豪刚刚成立的时间还不到半年,徐天风用自己的工厂,换得英豪的那点股份,放在当时的时点上,是比较合理的。
媒体一向不喜欢一面倒的报道,那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对于英豪的报道热潮,经过一段时间,其实已经有了日渐冷却的趋势。
徐天风的争议,来的正当其时,可以有效的引起更多人的参与和关注。
在媒体的有意推波助澜之下,两派观点开始在媒体上进行论战,也有效的吸引了不少吃瓜群众参与了进来,提高了媒体的收视率和报纸销量。
这个话题,能够一时之间成为热点,其实是媒体有意炒作的结果,这就和网络时代,那些媒体为了吸引流量,有意引战一样。
他们根本不关心这件事本身,更看重的是这种论战能够带来的销量。
徐天风本人不可避免的也受到了媒体的围堵,他干脆就躲去了特区的工厂,避开这个风头。
只可惜,徐天风躲起来,并不能让这个风潮马上停息,徐天风实际只是一个符号,他本身并不是媒体真正关注的重点。
许多媒体甚至开始采访起各路工商管理的专家学者教授,就是要借着这个话题,来一波吃个饱。
那些专家、学者、教授,平常能够在大众面前露脸的机会原本不多,这下算逮到机会了,不少人顺水推舟的跳了出来,大秀存在感。
这种话题谈论起来,很多时候都是在鸡同鸭讲,自己抱着自己的观点和论据进行输出,在反驳对方时,最常用的招数就是断章取义。
所以根本不可能吵出真正的结果来,只有吵累了,看热闹的也看够了,才会慢慢消散。
本来英豪这一段时间,已经基本上不再接受采访了,媒体也没有想让英豪出面做出什么正面回应。
却没想到陈兵主动约了媒体,做了一篇专访,亲自为徐天风站台。
明报与英豪一向关系比较良好,陈兵不想自己的言论被断章取义,就找了明报来做这篇深度的专访。
陈兵呱啦呱啦与记者讲了一堆,为徐天风站台的意味十分明显,陈兵的专访,主要就是表达了几点内容。
第一,英豪从设立之时,就预留出了10%的期权池,用来吸引公司所需要的人才。
徐天风获得的这千分之五的股权,就是从这个期权池来的,并不是由其他几个股东自己的股份中,拿出来给徐天风的。
这个股权池不是摆设,也不是画大饼,是实实在在要向英豪的核心员工,进行股权激励的。徐天风不过是第一个获得这个股权的核心高管而已。
早在1983年初,英豪就已经拿出了1%的股份,开始了第一期股权激励计划,而等到这一期股权激励分配完成,英豪还会继续拿出股份来,进行第二期的股权激励。
第二,徐天风进入英豪的时点是1981年,英豪刚刚成立半年,当时英豪的市场已经打开,最重要的阶段性目标,就是快速补强自身的生产能力,形成稳定完整的公司架构,才会用并购的方式,将徐氏电子收归英豪。
第三,也是陈兵最想表达的,徐天风值这个价。即使用现在英豪50亿美元资产来作为衡量基础,徐天风拿到的收益也是与他的贡献成正比的。
借着第三点,陈兵大谈了一顿生产的重要性,并很明确的提到,英豪虽然是一个科技型企业,但首先是一个生产性企业,是以生产为根基的。
徐天风作为英豪生产管理的负责人,是英豪能够快速崛起,大赚特赚的重要功臣,也是英豪能够保持竞争力的基石般人物。
陈兵的这段专访发表之后,其实并没有把那些反对的声音压制下来,甚至不少人还想跳出来,拉着陈兵也论战一番,但陈兵却再也不肯作出更多的正面回应了。
陈兵之所以要做这一段专访,目的并不是要压制媒体上的反对声音,证明自己当初给徐天风这么多的股份,是多么的正确。
他这番话语,更多的是对英豪公司内部说的。外界的纷扰,不可避免的也会影响到英豪的内部,英豪内部也出现了一些对徐天风酸溜溜的声音。
陈兵这次出来为徐天风站台,要压制的就是内部的这种声音,明确表示对徐天风,以及徐天风统领的生产系管理人员的支持。
陈兵前世是做产业调研的,调研了大量的企业,但也发现很多的企业,在企业激励方面,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
对于那种能够短期带来巨大收益增长的项目,很多老板是很愿意大方给予奖励的,但对于那些需要长期坚持,但能够带来的只是稳定回报的项目,就很容易选择性忽视了。
这种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即使很多人知道这样并不合理,但各种惯性使然,却一直在沿着这个思路运行着企业。
很多企业,不肯投入资源,进行长期的研发支持,其实就是这种误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