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这两年对内地的投入一直在不断的加大,要与王安时交流的东西极多,之前陈兵虽然去了一次首都,但那时忙于布局光电产业,因此并没有与王安时交流的太深入。
这次陈兵回到特区,暂时安稳了下来,也重新梳理过去年英豪旗下业务的详细情况,才把王安时又招了回来,全面布置一下,今年的内地工作。
家电不是陈兵定位的核心业务,却是陈兵用来布局内地,带动上游元器件业务的重要工具,也是陈兵要对王安时交代的工作重点。
陈兵对内地家电产业施加影响,主要是通过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在整机技术层面,不断的向内地一步步扩散先进的技术;第二个是海外销售渠道方面,用产品出口渠道来与内地家电厂商达成更深的利益联盟;第三个层面,就是促进英豪的电子元器件业务,全面的切入内地的家电供应链。
这些都需要王安时去具体的操作和协调。
而等到把王安时送走,陈兵也没有闲着,反而更加忙碌起来,因为英豪旗下的第一家分拆上市公司,就要正式挂牌上市了,这家公司就是英豪科贸。
英豪科贸是英豪最早成立的独立子公司之一,在1981年英豪的业务刚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就率先成立了。
那时的英豪还只有掌上游戏机这一个产品,英豪科贸的起始业务,是代理苹果等灯塔计算机公司的产品销售,其业务从开始,其实就是独立在英豪的核心业务之外的。
英豪科贸凭借比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成功在香江零售市场站稳脚跟之后,就开始了快速的扩张,不仅将门店体系扩张进入了东南亚、对岸,销售的产品也从比较单一的计算机类,增加了诸多的家电和电子消费产品,逐步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电子产品大型零售商。
英豪科贸虽然业务比较独立,但其实一直是英豪各种电子产品的强力支撑,正是因为有了英豪科贸这一个畅通的经销渠道,英豪体系下的各类产品,才能快速的销售到市场上去。
早在两年前,英豪科贸的门店突破五十家,销售额突破五亿美金的时候,陈兵在内部的业绩总结会上,就提出了要将英豪科贸进行独立上市的规划。
如今又是两年过去了,英豪科贸的门店数量已经突破了100家,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2亿美元,净利润也达到9000万美元,进行独立IPO的条件也已经彻底成熟了。
去年陈兵在东南亚走了一圈,与东南亚的诸多华人富豪建立起了不错的人脉和合作关系,其中陈兵拿出来的一部分利益,就是英豪科贸上市之时,会给予这些东南亚的华人富豪一定的认股份额。
从东南亚回来之后,英豪科贸上市的事情,就已经开始正式的启动了。去年的时候,英豪科贸就进行了一次私募融资,释放了25的股权,融资了20亿港币。
这次融资的对象,也不是什么金融机构,而是香江和东南亚的各个富豪家族。
早期,陈兵根基还不稳时,是有些躲着香江那些老牌家族的。不过等到英豪的羽翼丰满之后,陈兵对这些香江的资本,也就不再保持着小心排斥的态度,而是开始与香江的那些老牌家族开始进行利益的融合。
英豪很能赚钱,陈兵又出身内地,与内地的往来极为密切,其实那些老牌的香江富豪,早就想加强与陈兵的业务合作。
只是陈兵的精力都放在电子产业上,涉及到的一些地产业务,也都是放在英豪置业公司下面,让赵家和李家派人帮忙打理,陈兵很少亲自过问。
这两年,英豪置业倒是与香江的本土富豪有不少的业务合作,但地产一直只是英豪的边缘业务,在地产业务上的合作,也很难真正的形成与英豪紧密的利益纽带。
英豪现在已经是香江最顶级的财团之一,旗下其实已经有了几家上市公司,例如香江电话、香江电灯,只不过这些上市公司,都是陈兵收购来的。
而这次英豪科贸的上市,才是英豪自己旗下的业务,第一次被分拆出来,进行上市操作。
而英豪科贸在IPO之前,邀请这些香江和东南亚富豪入股,就是陈兵主动伸出的友谊之手,是在给这些富豪主动送上赚钱的机会。
这种IPO之前的融资,其实是有一定利益输送性质的,只要公司能够成功上市,那些参与了这次融资的家族,都能够获得不少的收益,只不过这种收益并不是英豪来支付,而是在上市后,由二级市场的股民来支付。
价值20亿港币的英豪科贸股份,看起来似乎不少,但对于诸多香江家族和东南亚富豪来说,其实根本就不够分的。
20亿港币,被陈兵分成了两份,12亿留给了香江、8亿分配给了东南亚富豪。
其中,香江的几个顶级家族,霍家、包家、郑家、胡家、郭家、两个李家各分了1亿港币的份额,其他5亿则被十几个小一点的富豪家族瓜分。
而负责帮忙英豪科贸上市的主承销商,陈兵也没有去选择什么高盛、美林之类的灯塔机构,而是交给了同样是顶级华商冯家的新鸿基证券。
这是一次很明显的香江与东南亚华商的小型资本盛宴,连香江的腐资财团,包括汇丰都没有获得什么份额,陈兵就根本没有去打算找什么灯塔资本参与。
现在还是80年代,灯塔华尔街的资本,主要还是在灯塔内部呼风唤雨,虽然在香江这种所谓的国际金融中心,已经有了不少的布局,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后世那种能够任意操控全球资本市场的程度。
英豪走的是实业经营的路线,而且英豪旗下的几个业务现金流都是非常的良好的,因此陈兵从来没有打算依靠过资本市场来进行什么融资,对于灯塔的金融资本,也就更没有必要去主动示好。
陈兵不是瓜皮,英豪也早不是什么可以随意拿捏的小公司,这次陈兵主动请香江、东南亚的富豪们吃上一席丰盛的资本盛宴,自然在别的地方要获得足够的回报。
至于英豪科贸的上市地点,没有什么好多想的,自然是选择在香江上市。
而之所以选择现在这个时点完成IPO挂牌,也是因为,今年香港联交所将正式的成立,而英豪科贸将作为联交所成立之后的,首批IPO公司之一。
这里,稍微回顾一下联交所的历史。
香江的股票交易历史很悠久,第一家香江的证券交易所,早在1891年就成立了,几次改变后,成为了香江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
在50、60年代,这是香江唯一的一家股票交易所,但因为这段时期,香江的经济基本被腐国资本垄断,所以上市交易的股票,基本都是外资的公司。
到了60年代末期,香江华商开始崛起,而被腐国资本控制的证券交易所,上市条件极为苛刻,引起了诸多华商的不满,开始出现华商自己成立的证券交易所。
从1969年到1972年,先后成立了三家新的证券交易所:远东证券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由此香江进入了“四会并存”的时期,在小小的香江,一时之间有四个证券交易所在同时运行。
华人主导的证券交易所出现,极大的助推了华商经济实力的快速积聚,后世香江的诸多富豪家族,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完成了公司上市集资的操作,使得华人资本得到快速膨胀。
但“四会并存”的局面,也使得香江证券的监管极为困难,各种不规范甚至违法的操作,引发了多次的股市动荡,甚至造成了1973年着名的股灾。
之后香江开始陆续出台法令,加强股市监管的同时,也开始酝酿将四个交易所进行合并。
只不过,四个交易所进行合并,涉及的利益太大,合并的建议从1974年提出后,整整酝酿了12年,才最终在1986年4月,完成了四个交易所的合并,成立了香江联合交易所,并再次成为香江唯一的证券交易所。
英豪其实本身与这个香江联合交易所有极为密切的业务往来,英豪是香江联合交易所计算机交易技术的主要技术服务商。
陈兵选择的这个上市时机,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开始正式运作之时,成为联交所正式运作后的首批IPO公司,也是大家互相在帮衬。
而且,自从香江回归谈判尘埃落定之后,这两年香江的股市再次开始逐步走强,香江联交所成立之后,会有一波持续上升的股市行情,这波股市上扬会一直持续到明年的全球股灾爆发之前,这对于英豪科贸的上市来说,也是非常良好的外部环境。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陈兵都一直在盯着英豪科贸上市的事情,这是英豪第一次拆分子公司独立上市,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是不容有闪失的。
陈兵的工作风格倒是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然是习惯性的隐于幕后,甚至连英豪科贸上市前举办的一系列路演,陈兵也没有亲自出面。
这次路演,主要就是在香江和东南亚,主要公开露面的,是李世豪和钱会来。
李世豪是英豪集团的副董事长,而钱会来则是英豪科贸的CEO,两人出面已经足够压住场子了。
到了四月底,英豪科贸的股票发行价格也正式确定下来,每股的发行价格是14.1港币,按照这次发行后,英豪科贸的总股本10亿股计算,英豪科贸上市市值就达到了141亿港元,募集资金约35亿港币。
按照英豪科贸上年度9000万美元的净利润计算,这个发行价格的PE倍数大约是23倍,并没有出现太大的溢价。
这主要是英豪科贸的这次融资的规模达到35亿港币,在80年代中期的香江,已经是属于比较大型的IPO项目了,对于香江股市的资金压力已经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