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五国合纵之后便要出兵攻秦,田忌面有忧色地回复熊槐,各州目前正在划定各郡县户籍之上中下,四五月份方能完成。其后各府兵卫开始筛选府兵,六月底或可完成府兵征集,但来不及集训,战斗力堪忧。
熊槐也叹了口气,时间就是如此赶巧,若攻秦在明年此时,府兵集训半年以上,或有一战之力。然五国合纵之势已成,必须尽快出兵,晚则变数极大。此次合纵攻秦乃弱秦、收复丹阳之大好时机,楚国若要得利,必须促使其余四国尽力而为。
虽然魏国是合纵长,但熊槐自知,楚军必然要尽全力,此次是楚国借四国之力达成其战略目的的绝佳时机。此次合纵若败,等下一次合纵再起,就不知到什么时候了。
人到齐后,熊槐开门见山,“诸卿以为公孙衍攻秦两策有何利弊?”
“臣以为其策二可行。”昭阳说道,“策一,五国联军几近五十万齐聚函谷关,大军如何展开?依臣看,破函谷关三十万兵足矣,若三十万大军无法破关,五十万亦无用武之地!我军攻丹阳、武关,自商於之道攻蓝田;赵军攻离石要塞后,沿大河南下,自河西攻秦;河西、武关、函谷皆秦之重地,秦必分兵把守,三地皆重则三地皆不能守,一地失守则秦军必全线溃败!”
孙膑摇头道:“臣以为,函谷关乃天下雄关,秦军只须十万,联军要破函谷,则至少半年;赵军出兵八万,秦军只须五万死守离石要塞,赵军焉能破关南下?我十万大军攻丹阳、武关,秦军十万便可挡我。如此,秦军只须二十五万大军便可阻我三路。三路皆不能破,半年之内攻无果,联军必退!”
“令尹所言策一之弊却也是实情,以诸位卿家所言,公孙衍两策皆不可行?”熊槐有些头大,原本他也认为策二应是上策,秦国屯重兵于函谷关,或可放弃丹阳,退守武关。如此楚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可收复丹阳,其后再进逼武关,占据攻秦之主动。
田忌一直在沉吟,直到这时他方抬头说道:“臣以为,从弱秦抗秦全局看,当选策一。策二看上去对我楚国有利,实则公孙衍打地是歪主意。以赵兵之八万、楚卒之十万分散秦守函谷关之兵力,魏、齐、韩三国二十八万大军主攻函谷关。若先破函谷,秦国必然割地求和,魏国顺势同意,得利最大者当是魏国,赵、楚两国若不能取胜,便要沾魏国的光。届时,魏或可复得上郡、河东、部分河西之地,赵只得离石要塞,楚复得丹阳,齐...臣以为齐国或有他求,暂且不说。如此,五国合纵,我楚国算是做了亏本的买卖。”
田忌一席话令众人震惊不已。
熊槐冷笑道:“这公孙衍端地是好打算,便宜全让魏国占了去!”
“上柱国为何笃定我军若攻丹阳、武关,不能取胜呢?”昭阳问道,他有些不解,在函谷关被三十万大军猛攻的情形下,十万楚军怎么会收复不了丹阳。
田忌摇摇头,“我大军十万攻丹阳,非是不能克,实乃须付出极大代价。五国合纵,楚、赵不与魏、齐、韩合兵,秦人必知联军兵分三路,而楚、赵攻秦之目标亦十分明确,赵离石、楚丹阳。如此一来,秦人便有了防备,只要联军不能突破函谷关,我军想要收复丹阳是极难的。况武关之于秦国的重要性,不在函谷关之下,甚至犹有过之。只因,武关面对的是我楚国!至于赵国,秦军有五万人守离石,赵国八万人便难有寸进,他还不如与联军一同进攻函谷关,至少能捞些破关之功。然我亦以为,令尹所言‘三地皆重则三地皆不能守’极有道理。”
“既然上柱国以为策二不可行,却又为何认为我适才所言有理?”昭阳又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