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寻常,受了这种待遇,潘凤自然不会自讨没趣,但今日他有不得不坚持的理由。脑中思绪万千,瞬间想到了穿越小说当中最为经典的背诗桥段,当即就决定仿照此办法来彰显自己的才学。
潘凤沉吟片刻,刚想脱口而出李杜千古流芳的绝世诗篇,但转眼又想到这是在汉朝,律诗并未兴盛,士人真正推崇的是楚辞汉赋,不由愣在了当场。
再度沉吟许久,潘凤总算想到了几句合适赋词,当即清清嗓子,道“谁说武夫就一定是胸无点墨了,听好了:翩若游龙,婉若惊鸿,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原以为出自曹老板还未出生儿子名篇当中绝句不说举世震惊,拿下个小小的门人应当还是不成问题的。
但让潘凤没想到的是,蔡睦虽然听出了这几句的意境韵味,但因为先前先入为主的印象,蔡睦根本不相信这是出自潘凤之手,摇头道“你少来,这一定是你从他人剽窃的句子。”
潘凤有些尴尬,这怎么和想象当中的不一样,而且明明自己不是有【天假其便】加持吗?为什么在一个小小的门人这里接连碰壁。
与此同时,正在院中正厅前接待宾客的蔡邕听到了潘凤高声吟诵的几句,当即面色一变,告别友人,快步来到了门外。
“刚刚是那位大才吟诵,寥寥几语,意境却颇有通神之感。”
蔡睦闻言,只好指向潘凤“就是他。”但又贴在蔡邕耳边小声说道“不过他就是一介武夫,这多半是他剽窃他人的词句。”
蔡邕闻言却正色道“老夫一生便览诗书无数,府中藏书也逾万卷,却从未听过这两句。圣人尚且携剑,你又为何凭此断定并非此少年所创。”
蔡睦只好向潘凤躬身致歉,潘凤实在受之有愧,便急忙将其扶起,言说无事,并很快将话题转回了蔡邕身上。
靠着对蔡邕的熟悉,潘凤轻松赢得了蔡邕的信任,也让蔡邕更加坚定那几句绝句是出自潘凤之手。
随蔡邕入了酒宴,潘凤在宴会上发现了不少熟人,不过都是在模拟当中的熟人,并非现实当中结识过的。而由于蔡邕如今在朝局当中尴尬的地位,仕途明朗的世家子弟哪怕倾慕其才学,也在族中长辈的告诫下不敢与其深交,反倒是被天下士人视作宦竖一档的鸿门学子,不少人与蔡琰的关系颇为密切。
而面对蔡邕为自己的引见,潘凤靠着装作第一次相识,加上恰到好处的称赞,很快与参加宴会的众人熟络起来。
蔡邕已经年过六旬,宴会上饮品自然选用的是酒劲更小的浊酒,有一种明显的青梅味道,相配得宜,倒是别有一番风味。
而由于仕途不太通畅,再加上蔡邕常有购书收藏的习惯,菜肴也没有八珍四君这等名贵菜式,而都是些猪鸡之类家常菜肴,但也无人对此而有怨言,反倒更能放下防备,畅所欲言。
天色逐渐昏黑,眼看着逐渐要到席散的时候,潘凤率先站起,假借醉意告辞。在一番寒暄之后,踉跄走出门去,蔡邕急忙让蔡睦出门照看,却发现潘凤已经不见了踪影。
而在阴影的掩护下,潘凤已然来到了阁楼之中。
由于不清楚阁楼当中现在是否有人,潘凤动用了体内之炁,让自己行进时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而在阁楼当中,昏黑一片,其中典籍堆砌如山,错落有致,一排排,一列列,码放的齐齐整整。
看来蔡翁所言万卷藏书,并非虚指。
缓步迈入三层,潘凤正往窗户方向走去,走出七八个书架,却发现在角落里有一个少女正挑着十分昏暗的油灯,正在挑灯夜读。
潘凤有些无奈,荀彧,蔡琰,怎么他接触到的一个个才子佳人,看书都得如此偷偷摸摸的,难道这是汉朝的一种风尚?
没错,挑灯夜读的少女正是蔡琰,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蔡文姬。
而作为才学盖世的蔡邕之女,蔡琰自然没有像寻常人家的女儿一样去学那些女红持家之事,而是由蔡邕精心培养她的文学素养,让蔡琰小小年纪便已饱读诗书,才气丝毫不弱于一些名士。
只是随着才学越见丰富,蔡琰也对父亲推荐以外的图书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父亲明说不适合女孩子家阅读的那些书本。也正因为如此,她才会趁着父亲宴请宾客之时挑灯偷读。
就比如她手中这本《集异志》,虽然翻看了两眼她就明白不过是烂俗的鬼怪艳情故事合集。但不知为何,偏偏是这种没营养的闲本,却莫名有一种想让人读下去的冲动。
而就在她读的正入神之时,不远处突然传来砰的一声,让她心中一惊。不过她很快就反应过来,那明显是书本坠地的声音。
蔡琰有些不解,她来时明明十分小心,没有将其他书本碰斜,怎么会莫名掉落地上呢?
不得已,提起油灯过去将掉落的书本捡起,擦拭干净尘土后放回原位。
而就在此时,窗户方向又是一阵轻响,蔡琰心中不由咯噔一声,急忙提灯去看,发现窗户严丝合缝,并没有什么奇怪的景象。
“起风了?”
蔡琰推开窗户,确认不是鸟雀撞上后,又将窗户牢牢关上。
“今天真是奇怪。”
蔡琰提着灯,默默吐槽一句,不过她倒是挺喜欢这种现实当中的小风波,尽管打岔了她正在看的鬼怪故事,但却给了她更为真切的紧张刺激之感。
而等到蔡琰回到原位上时,这种刺激的感觉更是拉到了极限:
她翻看到一半的《集异志》,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