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张煌言早就已经拿着永历皇帝的封赏文书回到了漳州府,郑成功已经请封到了“延平王”,有了东山和惠州两场大胜,又收复了近三府之地,他已经当之无愧。
有了这层身份在,郑成功完全可以不理会李定国的要求,只是作为实力较弱的一方,他并没有把这个身份摆出来,以免在指挥作战的时候,双方都尴尬。如今一个国姓,一个西宁王,反而是最好的状态。
而两个当前的抗清擎天柱历史性的会面之后,双方你一言我一语,都把对方都夸上了天,过了好一阵,两人都觉得感情已经到位的时候,才开始在李定国的中军大帐中正式开始了攻打广州城的军事商议。
李定国首先开了头,大致介绍了广东当前的局势,然后郑成功客气了一番,分享了自己知道的军情之后,便直接开始阐述自己和麾下诸将商讨出来的战略。战略方向不出现偏差是他必须要确保的,否则这次合围广州城便极有可能得不偿失。
“一来是火炮不足,等到铸炮成功,恐怕已经十一二月了,咱们的粮草很难撑得到那个时候,从后方转运确实可行,但就怕后方被清军援兵趁机破坏了。
二来则是城中的清军足足有两万,而且还有援军在路上,以咱们的兵马,倒也不是不能攻城,可那些刚刚收编的绿营军,地方义军恐怕战力不足。
三来则是咱们的后方都不安稳,长期围困广州恐怕得不偿失。抗清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有大战略,要从长计议。
所以,本藩认为,这次广州围城大战,咱们的目标不在于破城,而在于消灭清军的有生力量,特别是各地调来的援军。这一次能多消灭一千,下一次再来围广州的时候,清廷可派的援军便少一千。
而且,趁着广州围城的安全期,咱们都必须加快两边防线的修筑,以防撤军之后,尚耿领着残兵趁机反攻。”
李定国点了点,他如今在三水,肇庆,新会三城都征召了上万民夫加固城墙,并打算在城中囤积粮草,安排驻兵,大炮,以阻止清军可能的反攻,也是为了之后他收复桂林,主力北调的时候拖延时间。
“按照国姓的说法,清廷的援军估计六月中下旬便能抵达韶州,到时候咱们便能在白云山以西的那块平野设伏,将清廷的援军一举歼灭。”
李定国对其他的琐事并不是很感兴趣,但野地伏击战是他的拿手好戏,若是能一举歼灭清廷的援军,他的声威也能进一步增强。在下一次围攻广州的时候,他便得到地方更多的支持。
“但咱们不可能封锁得了消息,尚耿二人必然也会提前知道援军的抵达,咱们伏击的时候,还得提防尚耿出城偷袭。甚至是引他们到城外,说不得还可能由此重创守城的清军,一举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