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解救同安
第二日一早,珠江口的海面上风平浪静,明郑中军三镇由南海卫上船,开始北上。
三日后的午时,原本正在泉兴福等地袭扰示威的郑军水师陆续回到中左所的军港,并开始派出哨船侦探西溪入海口。
与此同时,在漳州府北面,右提督王秀奇亲自率领柯鹏的右冲镇和林胜的卫戍营由南靖县出发,五千余人马迅速开往了长泰东北方向的山口,准备断了清军从这个方向撤军的通路。而漳州府东面的石井-连河防线内,守军接到命令之后,也开始派出精锐战兵偷袭截杀清军哨骑。
陈泰虽然一直都在同安城外指挥大军攻城,但也时刻保持着对各处郑军的提防,北面和东面,以及南面西溪入海口的郑军同时行动,泉州,兴化,福州等地接连传来的军报,还有郑成功从广州撤军的消息也在前一日传来,使得他一时之间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局面。
一方面,陈泰对郑军的速度十分吃惊,并由此判断郑军西征大军根本没休整就准备赶回漳州府救援了;另一方面,他又对广州方面传来的军报十分质疑,陈泰并不认为郑成功是急功冒进之人,对方如此行动,必定是有什么依仗或者阴谋的。
而且,同安城久攻不克,但又即将成功,这让陈泰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他并不甘心数月努力的成果就这样放弃了,但又怕郑军全力来攻,将他的大军全歼于同安城下——同安的地形使得郑军只要把守住东北部的汀溪河谷,就能围住清军。
陈泰并不会因为不到两个月的围城没有成功就失去理智,但前期的投入,以及三次破城,同安唾手可得,但又都被击退的遗憾,如今就差最后一步的惋惜,也确实都在影响着他的判断。
到第四日的时候,北面的王秀奇所部已经驱逐清军的哨骑,占据了从长泰方向北撤的最佳通道。南面的郑军水师派出了由四艘大熕船,六艘鸟船,以及大量水艍船,沙船,铳船,快哨组成的舰队进攻西溪,四艘大熕船轮番炮轰西溪口的清军关卡,并很快取得了突破。
与此同时,石井-连河防线内的郑军主力摸清楚周边的情况之后,开始驱逐陈泰留守在当地的小股部队,并出兵占据了西南面的码头,准备在那里迎接郑军主力登陆。而漳州府城内集结的近万大军也开始了渡河东进,急行军一日便能抵达同安。
局势发展到了这个时候,只过去了短短一日,陈泰甚至还无法判断某些消息的真假,这让他终于坐不住了。多路郑军同时出击,很明显就是要发动总攻,但他从一开始就没有要和郑军主力决战的意思。
而且,集中在同安城外的清军不仅仅是福建清军的主力,还有浙江,江南的援军,若是在同安被郑军围歼,那整个东南都将一片空虚。陈泰不能,也不敢冒这个险,他一开始出兵只是想要攻破几个城池,迫使郑成功回师,只是对方早有准备,使得他并没能实现出兵的战略目的。
这个时候,不只是陈泰想要撤,除了蓝拜之外,金砺也不赞同要此时就和郑军决战,他们对于郑军西征大军的实力缺乏了解,而漳州本地的郑军又保存完好,这样不明不白就决战,风险非常之大。
而已经领着一部分兵马回到泉州驻守的杨名高则是担心郑军主力绕了一圈之后,又继续北上,甚至登陆同安都是瞒天过海之计,心中越想越不对劲,他所认识的郑成功可阴得很,不可能那么直接了当,于是连连告急,生怕防卫空虚的泉州城在自己手上丢了。
最终,在郑军水师进攻西溪入海口的关卡半个时辰之后,陈泰综合各方面的军情,权衡利弊之下,还是决定按照原定的计划,在郑成功的西征主力登陆之前,向围城各部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他知道,若是现在不撤,等到郑成功领着大军登陆的时候,再想撤就不是随随便便能全身而退的了。
.
同安城城墙上的军民在巳时末循着炮声,看到了郑军水师炮轰岸上的清军之后,士气顿时大振,还在城头固守的士兵和百姓纷纷欢呼大叫,这是他们拼死坚持了数月等来的援军,也是他们坚持奋战到此刻,终于看到的希望。
这个时候,因为同安城西南,东南两面临水,东北面是山丘,而西北面的平野又被清军占据的缘故,哨骑很难进城,他们并不知道各地的郑军都已经出动,守城的“右先锋镇”镇将廖敬此时依旧是抱着与城池共存亡的信念,下令城中壮丁继续挖泥加固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