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闻讯而动
大规模低成本生产石墨烯的事情很大,王船夫把握不住。
这不,就在王船夫和刘青达成石墨烯分成……分赃协议的第二天,刘青就接到了上面的电话。
还是吴老亲自给他打过来的。
“刘小子,我恭喜你又发财了啊!”
刘青刚接起电话,一道爽朗的声音就传来。
“唉,发什么财啊,都快穷得当裤子了!”
他下意识就脱口而出。
“……”
两边的气氛都稍微沉寂了些许,看来都是知道李云龙的。
“咳咳~”
还是刘青脸皮厚,轻声咳了咳,换了口嗓子道:
“那啥,吴老,石墨烯的事情,您知道了?”
他也不是傻子,伏大壮等人跟在他身边,可不仅仅只是保护他的安全而已,实验室有啥风吹草动的,肯定第一时间就汇报给了上层。
搞石墨烯的事情,刘青也没有瞒着,而是大大方方的展示在众人面前。
要说上面不知晓,那肯定是在侮辱他的智商。
吴元庆也不藏着掖着,大方道:
“伏小子都给我们汇报过了。你小子,不声不响又搞出来这么大动静,我这颗老心脏,非得被你提前报销了不可。”
刘青打了个哈哈:“您老还真得悠着点儿,不就是石墨烯吗,真的不算个啥子。”
吴元庆笑骂:“石墨烯都还不算个啥子,什么东西算啥子?伱小子还想上天?”
“其实,上天也不是不可以。”刘青不自觉就凡尔赛道,“等我把手里头的东西搞明白了,兴许再造个飞船玩玩也说不定。”
“……”
电话里,吴元庆一阵沉默。
良久,这才吐出一口,笑骂道:“行了行了,你个孙猴子!说正经事,你那仪器的产量如何,真的能够实现多快好省?”
刘青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正色道:“如果只看成本的话,自动剥离机生产的石墨烯,确实相当廉价,一斤也就几十块钱。如果要看生产速度的话,它既快又不快。”
“说人话!”吴元庆听得无语。
什么叫既快又不快,你一个搞科研的,说的话怎么一点儿确定性都没有了。
刘青只能耐着性子解释:“说它快,是因为这东西一个小时能够生产600多片石墨烯;说它慢,是因为600多片石墨烯,即便是按照最大的0.36平米来算,一个小时也才只能生产2g的量,换成最高10层的多层石墨烯,也就20几g。”
“嗯,我好像听明白了,你的意思是按照重量算,一台仪器每天的生产速度最高也只有几百克;如果按照面积算,却能生产几百上千平,是这个意思吧?”
“诶,您老可真聪明!”刘青开玩笑道,“以您的智商和能力,不来搞科研那可真是咱们科学界的损失。”
“滚犊子!你个臭小子,都敢开老人家的玩笑了!”吴元庆笑骂道,“可我还是不太明白,咱们科学界到底是用它的面积呢还是质量呢?”
刘青沉思片刻,马上就回应道:“那就要看它的应用场景了。有的地方需要堆叠很多层的石墨烯,对面积和质量都有要求,有的场景却只需要单层石墨烯,对面积和纯度的要求很高。”
“总的来说,石墨烯利用首先看的是纯度,其次才是单位面积和质量。而越大型号的产品,对石墨烯的量也越有要求,但是普通的电子产品,比如石墨烯柔性显示屏,石墨烯传感器等,只需要很少的量就能满足,相反对纯度和面积的要求很高。”
“行了行了,你个臭小子,都把我给绕糊涂了!”如果有视频连接的话,此时此刻的吴元庆,一定是满脸黑线,“你给我个痛快话,你的石墨烯能够满足石墨烯产品大规模推广不?”
“能!”刘青也不和老人家瞎扯淡,直接了当道。
是,他的石墨烯剥离机每台每天最高也就只能生产400多g的多层石墨烯,看起来少得可怜,甚至生产速度连市面上的那些石墨烯厂家都不如。
可是他的剥离机一台才多少钱,顶了天都没有超出1万块!
其他厂家的石墨烯生产设备呢,动辄上亿!
我一台的产量比不上你,两台呢?
更不用说成千上万台了!
相比于石墨烯推广开来的价值,造个几百万台甚至几千万、几亿台石墨烯剥离机,那都不算个事!
只不过这就需要上面的支持了,单凭船夫哥的能力,一年内能搞个几万台就很不错了。
关键是还要找人研究和设计新一代的剥离机,能够生产更大面积的或者多层的石墨烯,后续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至于为何刘青不自己设计……最关键的单层剥离机他都搞出来了,搞出多层和更大面积的剥离机就毫无挑战性,与其把时间花费在这等水磨功夫上,还不如搞点新技术出来。
毕竟,多少还是要给别人留几条活路啊!
“很好!”吴元庆赞叹道,“你都说能了,看来推广石墨烯这个事情就八九不离十了。不过你小子最好还是写篇报告出来,咱们要在全国大会上做报告!”
“……”
得!
本以为能够一边当甩手掌柜,一边躺着数钱。
现在好了,被吴老抓了壮丁,编写石墨烯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报告。
刘青就感觉回到了小时候,老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写作文和观后感什么的。
这厮是唉声叹气、痛不欲生啊!
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办公室里,绞尽了脑汁,半天也才写下几百字。
“老板,您这是肿么了?”
吴盛豪抱着一叠文件走了近来,正好看到刘青杵着笔、抓着头发,满脸便秘的表情,好奇不已。
在他的心目中,几乎都已经将刘青和“上帝”画上了等号。
自从被刘青转移到实验室以来,他见过太多的研究员为了一个技术问题愁眉不展,十天八月都没有结果。
这些研究员最低都有硕士学历,绝大多数都是博士,甚至还有不少是隔壁大学里的专家教授。
哪知道刘青一出马,令这些人痛不欲生的难题,随随便便就给解决了!
每半个月一次的实验室诸葛亮会,几乎都成了刘青一个人的表演时刻!
吴盛豪还清晰的记得,实验室刚落成的时候,某位加入进来的教授总喜欢端着架子,看谁都是一副鼻孔朝天的模样,就连刘青这位大boss,他都不看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