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虽然是较为长远的打算,但从现在就能着手布局。
秦怀朔又向他说起了,自己每攻一寨,都会对留守的妇孺留手,韩东时对此自然大为赞赏。
“此事你做得很对,对于我罗州人口的增长很有好处。”
“不要以为这是妇人之仁,为将来留了什么隐患,你太小看咱们汉人教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威力了。”
“现在你立即把那些孩子集中起来,送到罗州城,统一接受教育,等他们长大成人,除了极少数偏激者,大部分人反而会站在我们大唐的角度看待问题,那时所谓的仇恨自然而然就化解了。”
秦怀朔也听得将信将疑,现在也只能按照韩东时的说法进行安排了。
等韩东时回到罗州城中,开始全力安排役夫进入山中。
为了早日把道路修好,他甚至绕过朝廷,直接向洛阳去书,希望当地官员能发动人手,与关中方向配合,从两个方向同时施工。
他愿意无偿提供大量的工程人员前往洛阳进行指导。
若按洛阳,襄阳的地理位置,其实也不用急着联络关中。
他们都处于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害之上,跟山东或者江南的联络极是方便,若单论经商,自然不需要看关中的颜色。
可是,现在关中乃是大唐都城所在。
任何时代的地方官吏都希望加强与都城的联络,再加上韩东时大大提升了关中工坊的生产效率,无数商品都得从关中运至本地,甚至经过洛阳前往山东,经过襄阳前往江南售卖。
他们有足够的动力与关中配合。
然而,韩东时派出使者之后,襄阳方面大力配合,洛阳的回应却很冷淡。
事违常理,必有内情。
不论是师爷还是徐海都在愤怒生气,韩东时却品出其中有什么不对劲的味道。
他直接派出徐海以最快的速度赶至洛阳打探虚实,没想到还真带回来一个极为震憾的消息。
前罗州刺史,与韩东时很不对付的辛成,被陛下怒斥之后,竟然挪到了洛阳为官。
而且,他在洛阳当地混得风生水起。
若仅仅如此倒也罢了,韩东时与洛阳等地的商会乃是互相需要,彼此互补,合作对于双方都有利益。
这种大势,绝对不是一个无权无势在当地没有根基的辛成就能改变的。
问题是,辛成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了当地官员,支持他的振兴之策。
而且,在这个过程上,韩东时还在无意中帮了他大忙。
洛阳之人,不会主动打听辛成在关中跟韩东时是否有矛盾。
相反,他们对于出身关中,受到朝廷指派的辛成极为重视。
辛成就借着他们这种心理,开始兜售自己的“振兴之策”。
说得更具体点儿,就是无底线的抄袭复制韩东时在罗州等地施行的政策。
洛阳乃是天下最繁华的大城,若仅以人口和繁华而论,甚至更胜过长安。
工匠什么的也不会缺少。
其底子比起韩东时起家的罗州和蓝田强上不知多少倍。
辛成就想着,也能在洛阳大兴工坊,大力增加本土生产各种器物的能力,然后吸引商会前往洛阳。
他的算盘打得很响。
洛阳不仅底子更好,而且跟山东和江南的道路也更方便,距离近得多。
东部与南方的商会,若能就近购得商品回家乡贩卖,又何必舍近求远,还要过潼关进入关中呢?
地方官吏或许看不起商人阶层,但他们却很想商人多往自己地盘来,这样他们就能多抽商税。
出于这样的心理,洛阳本地官员还真没有被辛成给说动,不乐意再早早修跟关中相连的道路。
那样确实加强他们与都城长安的联系,但也方便了前往洛阳的商队,让他们更方便地往西进入关中。
本来洛阳的官员还无法看清商会的巨大好处,就是因为韩东时在关中的成功,让辛成得到了说服众官员的依据。
人性好强,他们虽然开始改变对韩东时的看法,但却本能地不想承认自己不如韩东时。
既然他能在关中做到,自己等人在洛阳必定能复制他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