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弟,让张常侍先起来吧。”皇帝见众臣都安静下来,没再反对了,这才示意刘容放了张让。
“好。”刘容收剑,看了看,发现此剑不错,脑海中的三国琅琊榜居然有提示,滟光宝剑,寒铁所制,削铁如泥,上了三国琅琊榜武器榜。
“此剑不错,留在张常侍手上太可惜了,不如借给本王用吧,本王定用此剑多斩贼人,不负此滟光宝剑之名。”
刘容顺手从张让腰间扯过剑销,宝剑归销,转而挂在自己的腰间。
“应、应当的,宝剑赐英雄,此剑就送给琅琊王爷了。”张让不敢反对,喏喏的做了一个顺手人情。
当然,他的心里是滴血的。
此剑是他为皇帝寻来为皇帝练丹的道人佩剑,他费了好些心思才弄到手,他知道是宝物,可如今,却落入刘容之手。
张让的心里,已经把刘容恨透了,他想着先让这小子得意一会,早晚要弄死刘容。
“既然诸位卿家都没意见了,那么就这么定了。王弟,往后朕的两位皇子就劳你多操心了,两位皇子一个在东宫,一个在西宫,看你什么时候进内宫,朕再让他们来拜见你这位王叔。”
“朕也累了,先退朝吧。”
皇帝一锤定音,落实了刘容为皇子少保的事。
这次皇帝上朝,就似是一场闹剧,但结果是好的,达到了刘容的目的。
皇帝离去后,刘容才挎着剑,施施然的离开皇宫。
刘容不急着跟两位皇子见面,至于什么教导什么的,刘容自然也是懒得管。本身自己在京中就有那么多事儿,哪里管得了两位皇子?只不过是有了皇子少保的名义,刘容更加好行事罢了。
退朝后,刘容在朝殿大闹的事,自然如风一般流传了出去,很快,京城就知道了琅琊王刘容之名。
对于这样的事,自然是让人感到吃惊的,都觉得这个什么的琅琊王实在是太大胆了。可私底下,大部份的百姓都是拍手叫好的,在朝殿,在皇帝面前揍了十常侍之首张让,这事真的让人大快人心,唯一可惜的就是为什么不干脆杀了这个阉人呢?真的杀了,那就值得大众好好贺一贺了。
不得不说,百姓苦十常侍久矣,都恨不得这些可恶的阉人死光了才好。
回到琅琊王府,郑玄就在等着了。
他先到了何进大将军府上,现在就如历史上那般,借机跑了出来。
他对刘容直言,何进非能成大事之人,不值得他投靠,为免牵连刘容,他打算直接离京,返回琅琊郡。
不过,刘容跟他说了自己在朝殿的事,他惊得一愣一愣的,接着大喜,知道刘容在朝堂上经此次立威,那么刘容暂时在京城不会有人敢惹刘容了。
为免再遭受到何进的纠缠,郑玄要求刘容干脆公开征召他为琅琊王府的幕僚,如此他就可以公然的在京城活动,可以为刘容多拉拢一些人才。
对此刘容自然是求之不得,因为郑玄弟子众多,且他的名气在大汉的确是极负盛名,不少文人谋士对他都极为尊崇,有他为自己做说客,估计真的可得不少文人谋士为自己所用。
相对而言,陶丘洪以及诸葛玄,他们相对年轻得多,名气也没有郑玄那么大,在洛阳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声望。他们现在为刘容奔走,未必会有太大收获。而郑玄出面就有所不同了,对此刘容很期待。
刘容来此京城的目的,主要就是收录谋士武将以及美女,然后就是赚钱,再有就是看看有什么的机会可以让自己加快发展起来。
说真的,琅琊郡离大汉的经济、政治、文华中心实在是太过偏远了。在琅琊郡适合长久发展。
可是,想想,这东汉未年三国时代,足足争战了近百年才三国归晋,才算有了短暂的和平。
刘容自然是不可能任由历史发展,不可能当真的让这大汉天下纷乱百年的。
别说百年了,就是十年刘容都嫌长。
所以,刘容得要争取在短时间之内平定大汉之乱,让大汉的发展走上正确的发展方向,使得大汉迎来真正的兴盛。
现在,刘容隐隐的察觉到,自己或许在这个大汉京城大有作为。
如果能够把握住机会,或许不仅可以极大可能的缩短自己平定大汉之乱的时间,甚至还可以为大汉保下这座大汉京都,保存下这座千年古都,为大汉保住这座大汉民族的智慧结晶。
其实,刘容也隐隐的觉得,如果自己能够保住这座大汉都城,那么也就等于是保住了大汉的国运,可以让大汉国运得以延续。
这也显而易见的,古时,一般情况之下,京都就代表着一个皇朝的兴衰更替。
如果一个皇朝,连都城都被毁了,那么基本上就等于这个皇朝的气数已经走到了尽头。这也就是所谓的气数已尽。
保京都,续大汉气运,这就是刘容此时冒出来的念头。
如今185年,离董卓进京还有差不多四年的时间,理论上,刘容还有时间。
如此一来,刘容的发展方针,则得要有所改变。
除了收录人才,赚钱,还得要发展自己在此京都的势力。
也就是说,得要在洛阳发展属于自己的军马,并且,这军马也必须得要在这三四年的时间之内发展起来,还得要拥有可跟董卓的二十万西凉铁骑有一战之力才行。
不期望一定要打败董卓,但一定得要达到可据京而守,可抗董卓的大军于城外的能力。
只需要不让董卓的军马进入洛阳城,那么就等于可以保住了这座大汉京城。
那么又如何如开展呢?
刘容苦于没法将一些事跟郑玄、陶丘洪、诸葛玄他们明言,所以,只能自己思量。